文:程天縱
28 論價值之一:書的程天成書價值在哪裡?
讀書時如果是以「瀏覽」的態度來看,因為經驗不同、縱管值畫場景不同、理者論載時空不同,養的價所以得到的價格具啟發和幫助完全看個人的領悟能力,獲得的永遠則是「被動式的價值創造」。如果帶著需求和問題到書中找答案,無法為何而書又可以很快提出很好的和其號建議,那麼書給予讀者的內容就是「主動式的價值創造」。
「吐納商業評論」網站的形式主編傅瑞德,於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數位媒體時代的程天成書「知識內容新價值觀」〉,他提到:
在數位媒體時代,縱管值畫相對於「內容」的理者論載分量與價值,「載具」成本對出版者來說相對不高,養的價對消費者而言更低。價格具但在載具世代交替的同時,許多人就可能會產生「價值焦慮」。若想解除這種焦慮,就得學會重新看待知識內容與載具的價值。
文章中引用了賣二手書的故事:七百多本二手書,只賣了台幣五百元捐慈善機構。房子、名錶、藝術品可能放個十年、二十年,都大幅增值,為什麼書一買回家,價值就僅剩下一%?
傅瑞德認為,因為你買(消費)的是裡面的知識,所以值錢的部分你已經取用了,剩下的就是「雞骨頭」(二手書)。他在文章中也提到,在數位媒體時代,各種新的載具形式包含了電子書、今日頭條、抖音、YouTube等。但是由於我自己的前六本書,主要的銷售數量都是以紙本為「載具」,因此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要談談這個話題:「紙本書的『內容』究竟有沒有價值?」
內容與載具,價值與成本?
我們先看數位媒體的成本與價格。對消費者來說,大部分的數位媒體所提供的內容是免費的,縱使有部分是訂閱制或付費制,費用都非常低,才能吸引消費者付費。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難道數位媒體就沒有成本了嗎?寫作、製作、行銷等,都不用花錢嗎?
其實,這就是典型網路時代的新生意模式:「羊毛出在狗身上,豬埋單」。
至於紙本書,以我的六本書為例子,雖然定價都是介於三百六十至四百元,經過各種行銷折扣之後,往往消費者付出的只有三百元左右。在這三百元當中,扣除載具(紙本)成本大約五十元、通路成本大約一百二十元、出版社的利潤等,內容創作者得到的,頂多是定價的一○%到一五%。
數位媒體還可以靠規模,薄利多銷,但是傳統的紙本書,現在在台灣能夠賣個幾千本,就算暢銷了。
傅瑞德在他的文章中說到,讀者花了三百元買書,卻可能學到了「價值」一百萬的知識。他也說到,這個「價值」會因人、因書而異。這麼說,「內容」真的是有「價值」的嗎?為什麼內容創作者沒有得到等值的回報呢?
內容的價值如何決定?
傅瑞德的這篇文章,是以「媒體」的角度來探討「內容」與「載具」,重點擺在媒體不同的載具形式上。他也總結說「無論訂閱制(付費)與否,價值的來源都在於內容」,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來,對於內容的價值判斷來自「讀者」,而不是「創作者」。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贊同,這也是「市場導向」的正確看法。
但是,我又認為,如果讀者認為內容有價值的話,應該願意付出溢價。為什麼有價值的書,賣得這麼便宜呢?尤其內容創作者所得到的回報竟是如此低?更糟糕的是,台灣原創的書,即使定價這麼低,銷量仍然很有限?對於這個問題,傅瑞德的看法是:
有用的內容效益因人而異。雖然價值高,但真正需要的人相對不多,不同來源的同質性也高(例如專業教學)。在競爭之下,消費者往往很容易找到免費內容,或「免費方法」,讓提供者不容易賺到錢。
這段話有幾個關鍵點:
- 有用的內容效益因人而異;(我同意)
- 雖然價值高;(我懷疑)
- 真正需要的人相對不多;(是指銷量嗎?那麼暢銷書怎麼解釋?)
- 競爭和免費,讓提供者不容易賺到錢。(果真如此,還能夠說是價值高嗎?)
這幾點關鍵,其實混雜了銷量和價格的兩個問題。對於銷量問題,我認為是因為臉書的演算法限制,讓出版社的行銷沒有發揮作用,導致我的臉書朋友和追蹤者,或過去曾購買過我作品的讀者,都不知道我已經出版新書。因此可以歸咎於行銷不力。
但是針對價值與價格的問題,就讓我非常頭痛,不知如何回答了。照道理說,客戶對於有價值的產品,應該就願意付出高價格,而有價值又低價的產品,應該熱賣才對呀?為什麼我的這幾本書,銷量始終拉不起來?經過我長期的思考和分析,認為問題就出在讀者對我的書的「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而不在於競爭與價格。
客戶的心態
我六本書的內容,大多是過去四十年職場經營管理實務經驗的紀實與分享。在台灣的每一個人,不分男女、不論創業或就業、不管是在外商或本土企業服務,都應該會對我的書有興趣。但是,讀者從我的書中真正獲得了「價值」嗎?
讓我先以過去幾十年從事銷售工作的經驗,來談客戶面臨採購決策的四種心態,這和消費者是否會決定買一本書的情形很類似。一個好的業務,要完成一筆交易,一定要瞭解客戶對於這筆交易所採取的心態,而心態通常離不開以下四種模式:
- 困境模式(trouble mode):企業身處困境,必須找到解決方法脫離困境,回到正常營運的模式。
- 成長模式(growth mode):企業營運正常,但是未來有更遠大的目標,必須要做改變,才能達到這個成長目標。
- 平順模式(even keel mode):企業目前營運平順,對於任何改變的建議都採取中立的心態,可以要,也可以不要。
- 自負模式(overconfidence mode):企業的表現正處於巔峰,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企業績效下滑,所以不要隨便搖晃我們的船,免得翻船落水。
如果你的客戶是「困境模式」或「成長模式」的心態,那麼你交易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如果你的客戶是「平順模式」的心態,那你可能徒勞無功或進展非常緩慢,因為他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如果客戶的心態是「自負模式」,那麼你最好離開這個客戶,不要浪費時間,因為你交易成功的機會是零。
簡單地說,大部分的人去書店,都是以「平順模式」的心態來逛逛,如果看到吸引他的書,就會購買回去閱讀。極少有人會帶著職場的問題或需求,也就是以「困境模式」或「成長模式」的心態到書店去買書、找答案。如果是「自負模式」心態的人,例如成功的企業家或高階主管,那就絕對沒時間也沒興趣閱讀經營管理的書籍。
即使是帶著正確心態到書店去買書、找答案的人,也會因為即使讀完整本書,卻未必找得到答案,而降低了他對這本書的「感知價值」。
被動和主動的價值創造
大部分讀者不會帶著確定的目的或問題去閱讀一本書。許多讀者告訴我,閱讀我的文章時,發現與他們在職場的經驗相符合、觸動他們的同理心,因而獲得了啟發和幫助。有的讀者告訴我,我的這幾本書是很好的工具書,他們會擺在案頭,當碰到問題的時候,再根據先前閱讀過的模糊印象去查找和思考。或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閱讀相同的文章,又有不同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