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無腔曲專欄】是不是中大

新年說舊事。無腔早前老家裝修,曲專收拾了幾箱舊物,無腔找到當年入大學收到的曲專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時為2001。無腔

當時對要短時間建立歸屬感的曲專活動都不熱衷,沒去書院O camp,無腔也沒上莊,曲專卻對大學生活有憧憬,無腔這特刊很能滿足那種帶點距離的曲專想像,全本細讀,無腔且一直保存。曲專前段是無腔歷史回顧,如書院制、曲專四改三、無腔學運。中段是「中大人類研究」,包括夜瞓、頹、兼職、消費心態、下午茶吹水、講粗口,都在預告某種生活形態。末段則有兩位老師的文章,一下改變了熱鬧氣氛,包括鄭宗義的〈珍惜陌生不穩之感〉,和樊善標由一首叫〈荀子〉的現代詩說起的〈疏於美麗〉。前中後加起來,有理念、有生活、有省思,覺得這就是中大了。

271181652_435932441503304_73940503309183圖片由作者提供

有些因緣也奇妙。兩年後才認識樊生,之後到瑞典交流,跟他來回寫了許多信,至今每逢出書都送他一本,他就請我吃飯談天。那特刊最後一頁印有工作人員名單,曾瑞明、周思中、黄靜幾位,後來都是認識的名字。

剛好早前見中大學生報臉書,新出版的十一月號,封面是鐵絲網下的大學本部,紅字寫著「這不是中大」。編者的話說,在近日環境要完成這期並不容易,也提出各種質問:「每天回到校園時被迫在保安的注視下拍卡是活在真實之中嗎?面對學生會宣布解散、民主牆被圍封時倍感無力是活得磊落真誠嗎?」明明是中大而寫著「這不是中大」,有點「This is not a Pipe」的意味,圖像與文字,永恆在角力。

後來學生報又出了一則新聞,說發現這期有二十本被棄於垃圾桶,一本還給人在封面上以粗字寫著:「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懂?小丑们」。我看了傳給朋友,說那封面塗鴉「visually又幾襯,也呼應主題,其實幾勁」,簡直把文與圖的周旋再提升一層。L的意見很好:「可以做下期封面。」

又過了幾天,知道繼港大移除國殤之柱,中大也移除民主女神像,想起一些片段。純以雕像論,我由始至終都沒喜歡過中大民主女神像,但2010年六月四日晚,在維園六四晚會後,還是與眾人一樣改換了散場路線,從港島回到中大,迎接民主女神像運至。燈下那些橙黄的畫面印象深,覺得無論如何要記下,卻一直不知用什麼方法。如是過了兩年,到2012年的六月三日,才在《明報.星期日生活》刊了題為〈記錄的人〉的短篇小說,用一個2010行將畢業、熱愛波蘭電影的中大女生做主角,去載住那個夜晚。

那短篇在任何意義下都是失敗,寫作過程卻有兩點得著:

一:因想找回九七年六月五日凌晨,國殤之柱送入港大的故事作對照,當年曾在圖書館找舊聞微型菲林,發現梁文道寫過一篇〈這晚港大校園有一場戰爭——一種成為記憶的失憶〉,他當晚在場,紀錄了民眾和港大學生會跟警察和保安的角力,有人鏈、有推撞,場面混亂,而今重讀,最有意思應是文首這段:

從八年前的六四開始,我們追逐了一段漫長的道路。死者已矣,遂有民主女神在維園樹起以記住死者。塑像倒下,一段影片就在藝術中心天天播放以記住塑像。影片失踪,就有更多的圖像、更多的紙張去記住影片。紙泛霉黄、磁帶蒙塵,今天則有一座柱碑記住正在斷碎的文字和影像。如果有一天我們再也看不到《國殤之柱》,很好,那我們就能以不再存在的紀念碑記住不再存在的人。

十數天後,李小薇又在同版寫了〈這是一次「左傾盲動主義」行動——與梁文道商榷《國殤之柱》事件〉,指斥那晚的混亂和民粹,使學生「錯過了一次重演『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崇高情操」等,也不滿梁文道文章的懷舊氣息。這兩篇文章現時都可在高志活網站覓得,找了找,才記得同年還有「回歸寶鼎」,運送途中斷了一足,當時就有篇題為〈國殤之柱剋寶鼎〉的「烏鴉怪論」,認為「國殤之柱昂藏七尺,十足一碌充血挺拔之陽具」云云。

二:找波蘭歷史途中,發現了八九年波蘭一張海報:正中是個西部牛仔,下面兩行波蘭文,英譯是「At High Noon, 4 June 1989」。但他手中拿著的不是槍,是選票,原來呼籲民眾當天在國會選舉投票給「團結工聯」(Solidarity),工聯最終勝出,揭開波蘭新一頁,那都是歷史。海報那「At High Noon」與牛仔造型,均源自1952年荷里活西部片《龍城殲霸戰》(High Noon),主角加利谷巴(Gary Cooper)以寡敵眾,本就影射五十年代年美國麥加錫主義下壓迫異己的氣氛。

我那篇以中大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這樣收結:「坐得有點累,她站了起來,在許多肩膊之間溜到人群的外圍。有人在樹下重認,有人談笑,連提示人不要吸煙的保安都客氣。那人也識趣走遠幾步,夾著煙的手指徐徐劃出一道虛線,慢慢往光源爬升,又在中途消散。她順勢抬頭,看了看天空那幾顆暗淡的星。想起來,同樣的星,也曾目睹下面一群群大學生靠著碑柱圍攏、唱歌、走避。『終於都來了』,身旁一個不認識的人突然指向遠方大聲說。」

近日消失的東西太多。《蘋果》消失後,這半年「無腔曲」文章幸得《立場新聞》轉載,現在《立場》也消失了。感念。保重。且引台灣詩人羅智成那首〈荀子〉最後一段作結,說的原是天空墜落一顆星:

荀子說
不要怕
這是罕有的夜
美麗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
不要怕,握緊知識
睜大眼睛
胸懷天明。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Facebook。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