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評比德國競爭力下滑
2023年12月公布2022年PISA的評比學習評鑑,這個是德國對這全世界公認最具有公信力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學生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缺乏評量對象是基本簡直15歲的學生,測驗科目包括數學、數學科學及閱讀,運算同時他們也做全世界各國學生學習評比。力難
德國這次的個高工業國分數各方面都低於平均值,教育人士一片愁雲慘霧。科技自從參加自2001的場災PISA評比以後,德國對於這項評比就只能以震驚到顫抖來形容,評比因為2001年的德國對這評比德國成績全都在平均值500以下(閱讀:484數學:490科學 487),從那時候起力圖振作,學生在過去20年的缺乏努力中,曾於2006至2015年有超過高於平均值,最高在2015年閱讀來到509,2012年數學來到514、科學524的成績。
在疫情之後,原本PISA評比是2021年舉行,但因疫情之故而延遲一年於2022年做評比,評比的學生是2006年出生的學生。今年德國評比成績數學475(2018年:500)、閱讀480(2018年:498)、科學492(2018年:503),評比出來德國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基本的數學運算能力,有四分之一的人閱讀能力嚴重不足,並有五分之一的學生科學常識匱乏,這些情況都將造成他們在未來無法有能力找到工作。
這樣的結果,對德國這個依賴高科技的工業國家而言,簡直就是個災難。
德國在疫情期間,學生停課沒法上學,學校一時之間也沒有足夠的平板電腦可供回家學習,老師更不知如何線上教學,這些都造成學生學習下滑的主要因素。對於當年要應付大考的學生來說,更有巨大的學習困難。
部分德國老師不管學生死活,拒絕用電腦線上上課,即使學生連署要求學校,也仍無法改變,因此也造成當年升大學的大考成績慘不卒睹,部分科目需要加分才能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可升學。
相較台灣,台灣的學習在疫情時間停課相對短,停課時亦有數位化學習工具補足,隨即無縫接軌學習,即使在全球學習分數平均退步4到17分的情況下,台灣學生的學習表現卻更為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