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乡村放牛娃“变身”抗日小虎

  “抗日小虎”,变身一提起这个称呼,乡村已94岁高龄的放牛陈相平老人就会笑起来,这是娃抗他最喜欢的称呼。出生于虎年(1926年)的变身陈相平有一个霸气的小名——“小虎”。童年时代,乡村陈相平是放牛个放牛娃。不久,娃抗父母先后去世,变身他跟着瞎子外婆四处乞讨。乡村1943年,放牛“小虎”陈相平16岁,娃抗那年他加入了桐南游击队,变身从此,乡村少了一个乡野放牛娃,放牛多了一名“抗日小虎”。

  在部队,作为通讯员的陈相平负责保管和护送文件,保证首长与部队之间的联系。平日里,他看起来还是那个放着牛、采着野茶的少年,不过看似寻常的菜篮里往往装着的却是一封封机密文件。

  一次次有惊无险地完成任务让战士们认识了陈相平,而后来陈相平成功掩护领导撤离更让大伙见识到他的机智、果敢。这天是农历五月十六,桐南游击队负责人陈定一等在铁板洲下套口一家农户家里过夜。第二天一早,陈定一等领导正在吃早饭,大部分同志吃完都走了,陈定一等三位首长和陈相平还没走,这时突然有人发现一大群鬼子从北面正向这里走来,情况万分危急。陈相平一边做好战斗准备,一边喊“首长快走”。话音未落,迎面走来数名鬼子。危急时刻,陈相平看到前面有一大片芦苇地,急忙钻进芦苇丛中。日本鬼子看到陈相平进去了,就将这块芦苇地团团围住,但鬼子又不敢进去,只好朝芦苇里乱开枪。

  高高的芦苇随风摇曳,陈相平静静地躲在里面,不敢出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只感觉一发发子弹从他的身边擦过。就这样,他从早上8时许一直待到了下午3时,一直不敢出来,怕敌军还没有离开。芦苇外的日军同样担心芦苇丛深处有埋伏,所以也不敢轻易进去。他们找来一位村民,让他进去探查里面是否有人。村民走进芦苇荡中,很快便发现了陈相平。陈相平也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是熟悉的老乡。这位村民并没有大声呼唤敌军,而是摆摆手,示意陈相平再往里躲一些,然后他又向四周走了几遭。“没有任何人。”陈相平依稀听见那位村民这样对鬼子说。在经过一番折腾后,敌人终于离开。就这样,陈相平不吃不喝不出声度过了惊险的7小时。

  后来,陈相平还假扮成送水师傅,深入敌军据点,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寻回了敌军突袭时抢去的相片资料以及重要物资,并顺利带回部队。

  敌前夺枪获青眼

  在敌人面前,陈相平毫无惧色!1944年12月,陈相平和其他几名战士一道,趁着日军不备,抢来了好几条枪,立下了战功。当时,有一小股鬼子来铁铜做生意,他们开着一只小机帆船靠在江边。有两个鬼子在换盐,四个鬼子在岸上打麻将,船的两边靠着两支长枪,还有三支长枪和一挺机枪放在岸边。陈相平等五个新四军战士商量尽量不惊动鬼子缴获枪支,大家分两个人上船拿两支长枪,岸上的一个人拿机枪,陈相平则一把就抱起三条长枪,抱着就跑,然后躲进芦苇中。等日本鬼子发现枪没有了,只好开着船跑了。这一次,陈相平他们得到了五支长枪和一挺机枪,连夜把枪支转送到安全地方存放。后来将这批武器送到了江南总部。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让抗日军民倍受鼓舞。“夺枪”经历让战友们对这个“放牛娃”刮目相看。

  灵机一动保通讯

  陈相平的机智和聪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里总能发挥他的作用。时任通讯兵的陈相平要保证战时通讯线路必须保持通畅。一次线路突然中断,众人手足无措之时,机智的陈相平站了出来,“我们握住几处断线处,然后彼此手拉手,保持暂时通畅,你们赶快去找备线换上。”众人赶忙照做,他的法子果然凑效!很快,战士将备线找到,迅速接好通讯线后,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为支持中国空军建设,1950年,陈相平到第五航校学习。1954年1月,在某部队时任导航电台台长的陈相平在一次训练中,再次用自己的经验与机智化险为夷。

  1955年,在合肥邮政学校学习了3个多月的陈相平复员回到枞阳,被安排在枞阳县邮电局一直工作到1981年。离休后的陈相平,经常深入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为大家讲述那段他亲历过的抗战岁月。

  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有傲气、有智慧、有勇气,敢于直面挫折,不屈不挠。这是陈相平常常挂在嘴上的话,而这位抗日战士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改写了“放牛娃”的命运,成为一名“抗日小虎”。姜蕊

稿件来源: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