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科雷希多島位於馬尼拉灣口,藏隧慘烈二戰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就是道裡的總多島的戰從這裡撤離菲律賓,在澳洲發表「我將會回去」的統府著名談話,這座海上堡壘也成為銘記菲律賓二次大戰歷史重要據點。菲律
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形狀如蝌蚪,賓科是雷希歷史構成馬尼拉灣海港防禦的最大島嶼,就像一座佇立馬尼拉灣口的見證堡壘。
導覽員裴烏莫(William Payumo)表示,藏隧慘烈科雷希多島名稱來自西班牙文corregir,道裡的總多島的戰意謂修正。統府西班牙統治時期,菲律船隻抵達馬尼拉前,賓科必須到這座島嶼檢查文件並修正錯誤,雷希歷史科雷希多島因而得名。見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藏隧慘烈菲律賓仍是美國殖民地,美國則從1902年起在科雷希多島修建防禦工事。
裴烏莫說,科雷希多島戰略位置重要,為保護馬尼拉免受海上襲擊,美國當時斥資1.15億美元興建軍事設施,不僅砲台、營房、餐廳、圖書館、保齡球場、舞廳等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室內游泳池,「他們稱這座島嶼為軍事天堂」。
1942年4月9日,由菲律賓人和美軍組成的美國遠東軍在巴丹半島戰役(Battle of Bataan)敗北,撤退到科雷希多島。美軍菲律賓軍區司令溫賴特(Jonathan Wainwright)於5月6日宣布駐菲美軍無條件向日軍投降。
科雷希多島重要二戰遺跡之一是馬林塔隧道(Malinta Tunnel)。裴烏莫告訴中央社記者,馬林塔隧道由菲律賓囚犯歷時10年人工挖鑿而成,由於它位於350英尺厚的堅固岩石下,二戰時被當成防空洞使用,還建了一座1000張病床的醫院。
他表示,約6000名菲律賓和美國軍人當時在不見天日的隧道裡生活近半年,生活條件惡劣且無電可用。美屬菲律賓自治邦總統奎松(Manuel L. Quezon)於1941年12月30日在馬林塔隧道宣誓就職,還在隧道裡待了將近2個月,馬林塔隧道一度成為戰時的菲律賓總統府所在。
裴烏莫說,馬尼拉於1941年12月26日成為不設防城市(open city),放棄抵抗日軍後,時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總部移到馬林塔隧道內。
他表示,因戰況日益危急,麥克阿瑟於1942年3月11日離開科雷希多島,赴民答那峨後再前往澳洲,並在澳洲發表「我挺過險境且我將會回去(菲律賓)」(I came through and I shall return.)的談話。
裴烏莫說,隧道內還留有一處「脫逃通道」,麥克阿瑟就是從那裡避人耳目離開馬林塔隧道。
另外,巴丹半島陷落時,菲美混血的電台播報員雷耶斯(Norman Reyes)就是在科雷希多島宣布「巴丹已經淪陷」。
裴烏莫說,科雷希多島另一個景點是「日本和平公園」。菲美士兵收復科雷希多島後,將戰死或自殺的4000多名日軍遺體埋在此處,但戰後日軍墓地掩沒於荒煙蔓草間,直到一名美國退伍軍人50年後找到一張老照片,才定位出墓地所在,並將此處闢為公園。
他表示,科雷希多島現在是和平與促進國際相互諒解的島嶼,歡迎所有人造訪。
裴烏莫說,旅客可以搭上具歷史感的導覽車,一覽美軍在島上的營房、砲台和防禦工事;也可以帶著自行車,到島上進行自行車之旅或健行、賞鳥;島上也有沙灘,供遊客進行水上活動,或帶上浮潛裝備來此浮潛,享受科雷希多島自然風光。
延伸閱讀:
- 拜登與小馬可仕會面後,美菲擴大軍事合作應對中國在台海威脅
- 是否助台防中侵略?菲律賓候任國防部長:遵循菲美共同防禦條約
- 菲律賓開放邊境外籍旅客破30萬,力拼恢復疫情前觀光榮景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