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素養教學與「上課不要睡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窘境與教師角色的兩難

文:陳冠玟

隨著時代的素養睡覺師角色發展以及社會的變遷,「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學教下窘境政策開始推動。

十二年國教以發展「核心素養」為主軸,與上與教希望能將孩子培育為「終身的年國學習者」,因此進一步推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的學生課綱——108課綱。然而隨著政策的兩難推動,社會開始關注到教育現場產生的素養睡覺師角色亂象。不論是教學教下窘境教育現場仍然無法適應素養教學,或是與上與教大學端與高中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資訊銜接不對稱,這些現象都再再顯示了十二年國教之下學生處境及教師角色的年國兩難。

本篇將先簡介何謂「核心素養」?再透過筆者在教學現場的學生親身經歷,探討十二年國教之下學生的兩難處境與教師角色的兩難,並在最後提出教師應以什麼樣的素養睡覺師角色角色來面對「核心素養」的教學。

十二年國教下的教學教下窘境「核心素養」是什麼意思?

根據108課綱資訊網,所謂的與上與教「核心素養」代表「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態度」。也就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死記、死背冷冰冰的知識,而是要透過與生活情境有連結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並在未來能夠將所學運用在真實情境當中。然而,素養的概念似乎還是很模糊。

素養又可以分成「功能性素養」及「共通性能力」(符碧真,2018)。功能性素養指將學科知識運用到生活情境當中的能力,例如:學生如何透過物理當中的折射原理進行捕魚;共通性能力指在每一個學科當中都應具備的能力,例如:在探討不同學科的問題時,學生都能夠有系統的進行思考。功能性素養與共通性能力相輔相成,當面對問題時,功能性素養提供學生足夠的先備知識,共通性能力則提供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都能夠應對的能力。

總結上述可以看出,在十二年國教所強調的素養之下,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科內的知識並運用到生活當中,還要學會如何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生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機械式的學習,而是要透過108課綱的內容進一步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十二年國教帶來啟發與多元教學法的嘗試

從前述素養的概念當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開始變得「真材實料」,而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既然要培養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並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過去的「填鴨式」教學肯定行不通。為了要培養學生這項能力,教學現場會開始嘗試更多元的教學方法。

過去教師的教學方式多為最簡潔的「直接教學法」,直接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安排,以及教師直接將訊息傳遞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之下,學生鮮少有實際操作、討論、應用的機會,大多透過聽台上教師的教學來進行學習。

而在十二年國教所強調的素養之下,教學現場出現了許多新嘗試,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經驗學習法」,強調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並帶著學生充分體驗生活、累積經驗,以進行學習;又像是強調共同合作的「共同學習法」,讓學生能夠透過分組進行更多元的互動及學習,同時還能培養社會適應技巧。

雖然這些教學法在過去的課程設計領域常常被提及,但是過去並沒有被經常實踐,而是在素養教學出現後才逐漸浮現。

校園美感計畫獲2022德國iF設計獎(1)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可以看出在十二年國教的素養概念之下,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更真材實料、培養更多元的知識與能力,教學現場也跳脫了以往的「直接教學法」,轉向嘗試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及教學法,希望學生不再只是死記冷冰冰的課本與知識,而是與生活有所連結。然而,啟發畢竟只是帶來了新的領悟;嘗試也畢竟只是嘗試——仍然沒有廣泛的實踐。

教學現場的觀察——教室標語「上課不要睡覺」

在師培訓練的過程中,筆者進行了許多教學的現場觀摩,筆者看見了不同教師之間不同的教學特色。像是有位高中教師其教學具有律動性,能夠透過自身的專業形象、連綿不絕的精彩講授、舉搞笑的例子來引起學生注意,或是透過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發言;而另一位教師則具有平穩性,教學雖然沒有爆點,但知識量仍然豐富,也會適當的與學生聊天、引起學生動機。

雖然有歡樂的課堂及適當的節奏,也感受得到教師針對課程每一環節的細膩安排,然而這些課程安排仍然屬於大量的「直接教學法」,在觀課過程中很少感受到十二年國教的素養理念。

觀察到這裡,最令筆者驚訝的是教室旁邊竟貼著「上課不要睡覺」的標語。

為什麼現場教師費盡心力設計課程,仍然缺乏「素養」?為什麼學生仍然想睡覺?學生與教師分別在十二年國教之下面臨什麼樣的窘境及兩難?

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窘境與教師角色的兩難

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之下,學生仍然沒有動機參與課堂,顯示了學生在教育制度下的窘境及教師角色的兩難。

學生在教育制度下有何窘境呢?十二年國教強調「知識的應用」、「探究能力」、「系統思考的能力」等素養,但是主要的升學管道考試仍然以「非黑即白」的選擇題為主,造成「素養」與「考題」之間相互矛盾,使學生仍然以主流的考試方式為準備方向,忽略了素養教育。

進一步言之,選擇題的選項與題目之間很多時候是同時具有相關性及因果關係的,也很難單靠題目本身或基礎知識就判斷出因果關係與相關性的大小,因此每個選項都有可能會是正確答案。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仍然要逼迫同學選擇出「正確」的答案,不免讓人懷疑素養教育是否無法與現今社會的主流篩選機制相容,也進一步造成學生較在乎成績,而非自己學到多少、能夠應用多少。

那麼教師的角色又有何兩難之處呢?同樣地,在主流的篩選機制、因為108課綱所多出的選修學分以及對於「素養」概念的模糊理解之下,使得現場教師分身乏術,根本無法使教學達到「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態度」,僅能達到「一個人在本學科所應具備的知識」。因此教師多著重於「如何在課堂上引起學生動機」,而出現了搞笑卻又不實際的舉例,或是如同演講、表演般的教學。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