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複利走路法》:貫徹節能步行的「不累登山法」&利用肌力當煞車的「無痛下山法」

文:木寺英史

爬山時貫徹節能步行,複利法貫法&法下山時利用肌力當煞車

登山的走路種類、方式有很多,徹節車像是行的下山在地勢較平緩的低山健走、一日來回的不累登山路線,以及縱走、登山當煞攀岩、利用冬季登山等,肌力都是無痛登山的類型之一。登山時,複利法貫法&法最常遇到的走路問題就是膝蓋痛、肌肉痛以及抽筋。徹節車膝蓋疼痛通常好發下山時,行的下山而且屬於緩慢性疼痛,不累想必不少人都有相同經驗,登山當煞我也是其中之一。

約莫五年多前,我開始對登山產生興趣,最先遇到的就是膝蓋疼痛問題。於是我對如何「輕鬆爬山」的走路方式感到好奇,皆因自身經驗使然。

《複利走路法》圖126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爬山時,關節與肌肉比一般步行承受更多壓力,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得在沒有受傷及發生意外的情況下進行。登山的走路方式重點,在於不過度依賴肌力,而是能巧妙的利用重力與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前進,這與前面章節的說明一樣,也就是一般的步行方式。基本上就是不要將膝蓋打直,腳尖不要蹬向地面,身體亦不過度扭轉。

登山時,最主要使用的肌肉就是位於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因為爬山得將身體往上拉抬,就會用到股四頭肌;下山時,則因向下的加速力道增加,也需仰賴股四頭肌幫助身體煞車。所以當我們在登山時,若過度使用股四頭肌的肌肉,就會在下山時感到肌肉僵硬,無法正常運作,腳也會跟著不停發抖,造成腳步不穩,此時就容易跌倒或滑落山谷,怪不得這類事故通常發生在下山時候。

之所以下山比爬山困難,也是基於上述原因,所以爬山時,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不要讓股四頭肌承受過度負擔。其實不管是爬山還是下山,都需運用核心肌群與下半身的肌力,加上心肺功能,以及在崎嶇道路上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而這些都是步行時用不到的肌力與體力。由於肌力與體力會隨年紀增長而衰退,所以想要安全登山,就要好好鍛練身體。

《複利走路法》圖127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場景:不累登山法】

負擔步行:跨大步走、上身挺直的狀態

《複利走路法》圖128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登山是一種身體抵抗重力、往斜上方行走的運動,所以一定會用到肌力,因此如何保留更多肌力便是關鍵。

此時走路的重點,聚焦於步距與上半身的姿勢。我偶爾會看到跨大步走路的登山客,但這樣會過度使用股四頭肌,所以千萬避免以此姿勢爬山。想要「輕鬆爬山」,就必須縮小步距、輕抬膝蓋。縮小步距可降低每一步的高低落差,也能保留更多的肌力,至於步幅則可稍微拉寬,並讓腳部輕觸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半身太過挺直,重心就有可能會偏向身體後側。

輕鬆步行:前傾上半身小步行走

《複利走路法》圖129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場景:無痛下山法】

負擔步行:跨大步走會導致身體與步伐不穩定

《複利走路法》圖130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輕鬆步行,微往前傾小步行走

《複利走路法》圖131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複利走路法:登山、慢跑不費力,改善體態、提升工作效能的步行提案》,今周刊出版

作者:木寺英史
譯者:許郁文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懂得怎麼走路,就是給自己機會更進一步。

日本亞馬遜4.4星好評推薦
完整收錄10大走路情境+登山步行法&樂活慢跑術

走路,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最完美運動。

古今中外諸多名人,如狄更斯、尼采、歌德、康德、亞里斯多德、達爾文、貝多芬、賈伯斯、馬克.祖克柏、傑克.多西及河正宇等也都熱愛走路。史丹佛大學學者瑪麗莉.奧帕佐(Marily Oppezzo)及丹尼爾.舒瓦茲(Daniel Schwartz)更曾透過實驗證明:走路能激發創造力。

走路是如此簡單、平凡的動作,但到底該怎麼走,才能走得漂亮、走得健康,愈走愈有成就?

人人都會走路,但你是愈走愈累,
還是愈走愈自由、愈走愈強大?

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體育學府九州共立大學體育學系教授,也是一位劍道高手。他融合劍道動作與日常步行動作,幫助無數日本民眾改正錯誤的走路姿勢,並設計出一套讓人生從此逆轉勝的「最高走路法」。

透過生動圖解,依據身體狀況及日常生活情境的不同,介紹各式各樣的走路方式,也將這些觀點進一步落實於爬山及跑步技巧。就從今天起,學會正確的走路方式,成為一個「會走路的人」吧!

複利走路法Photo Credit: 今周刊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