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專訪】人類社會學者項飆:20%的中國青年失業,這些人連內卷的機會都沒有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 德國之聲:中國高考今年的專訪中國這人報名人數再創新高,將近1300萬;同時,人類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社會失業數字顯示,全國青年失業率達到了20.4%,學者項飆也是%的都沒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從這兩個數字來看,青年能不能說中國社會的連內內卷程度在接下去一段時間還會加劇?

項飆:所謂內卷就是在沒有很大收益情況下的激烈競爭,或者說用很大量的卷的機會付出去爭取一點點的回報,甚至一點回報也沒有。專訪中國這人而促使這種競爭的人類是近乎虛幻的希望。我覺得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個拐點,社會失業大家可能會放棄這種無限制的學者項飆競爭投入。當然這會是%的都沒逐步的,不可能全體中國青年一起這樣做,青年我們猜測這會從機會最少的連內群體開始,他們會最先「躺平」。

回到你說的這兩個數字:一個明確的結論倒並非內卷的強化,而是代表了一種抑鬱、乃至幻滅的情緒,至少大家的挫折感會上升。大學的擴招已經飽和,高校的名額不太可能再增長,許多高中畢業生就會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假如進入了一所「二本」大學,他就會覺得自己整個的前途都很渺茫。

在很多例子中我們都看到他們在整個大學階段沉浸在抑鬱、不甘的情緒中。當然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報考研究生,有些人甚至多次考研。尤其是那些「二本」大學生,他們很早就準備考研,因為他們覺得否則沒有好的工作機會。

這種「內卷」和以往有些不同:他們不再是覺得「內卷」能帶來什麼回報,而是越來越多地試圖去逃避某些挫折。也就是說,驅動力不是希望,而是壓力。從統計角度來看,最後必然有許多人是得不到所期望的回報,於是就產生了挫敗感和幻滅感。

20%的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就是說連內卷的機會都沒有了。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這會是一個新問題。

  • 德國之聲:出生在70、80年代的中國人,似乎很難體會到如今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激烈競爭壓力。這儘管是一個主觀感覺,但是確實是很多人都有的主觀感覺。您能否解釋一下這到底是為什麼?

項飆:直觀而言,這和1999年起中國大學大規模擴招有關。進入大學變得更容易了,但競爭卻變得更激烈了。這就牽涉到一個概念:中國式內卷非常inclusive,也就是說非常具有「參與性」。

擴招前的中國大學是走精英教育路線,儘管不公平,卻有促成自我分化的功能:大家普遍覺得只有少數孩子適合上大學,大部分的孩子則應該另謀出路。這其實和德國有點像,當然中國的社會心態還是略微有點不同,考不上大學多少總是有點自卑。但不管怎樣,不會所有人都往一條路上擠。

而1999年擴招之後,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覺得人人都應該上大學,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普遍化,家庭對於子女的投入顯著增加。這又牽涉到中國經濟也就是貧富差距問題。父母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能否抓住一個優質工作機會、能否進入所謂的「白領生活」,會在生活品質方面造成非常大的差異。出於對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的恐懼,父母就會不惜一切地對孩子進行投入,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學。

  • 德國之聲:所以,您的主要觀點就是,內卷程度加劇、競爭壓力變大的重要原因就是貧富差距正在拉大?

項飆: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做一個國際比較,就會發現大部分社會都是很不平等的。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社會的「內卷」又該如何解釋呢?如果沒有不平等,當然就不會有這種恐懼和焦慮,也不會有這種無限制的投入。但僅有平等,也不是充分條件。

這裡要分三點來講:1.中國還留存有一些社會主義傳統;2.八十年代的改革是普惠性的,成功地讓社會全體都受惠於進步,因此讓大家都有一種期待,即人人都應該受益於發展;3.儘管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社會意識方面、對多元價值的包容性方面,幾乎沒有進步。這就造成了全社會都抱定一個信心,想要考上好大學、要過都市白領的生活、要去一線城市等等。如果十幾億人都相信只有一種好的生活方式,那麼這種同質化的思想就會與客觀事實脫節。

更進一步分析,其實十幾億人形成的這一同質化的社會意識,本質上是少數精英的意識,使得剩餘的90%的人認為自己不值得以當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這就造成了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從本質上不滿意。我稱之為「懸浮」狀態,也就是對自我的否定。這是當前中國人焦慮的最主要原因,大家都千方百計想過上「別人的生活」。

  • 德國之聲:大家都爭當「人上人」?

項飆:對。總而言之,大家都意識到貧富差距在加大,卻沒有去批判性地思索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反而紛紛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個不平等的環境中得益,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快一步、在不平等關係中成為「人上人」而不是留在下層。

大家都在不斷追逐成為「人上人」,而不思考背後的原因,也不思考如何在不成為「人上人」的情況下改變自己周邊環境、改變自己生活方式。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為「人上人」,所以大家都很焦慮。

  • 德國之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貧富差距、爭當「人上人」之心態似乎都很難解決,讓大家都接受「躺平」也絕非易事……

項飆:「內卷」的對立面不是「躺平」,至少不應該是放棄式的「躺平」,因為努力還是必要的。放棄式「躺平」就是什麼都不干,這個其實很難,只有那些在一線城市擁有多套房產收租的人方才能做到。

而另一種「躺平」是退出式的,我稱之為積極「躺平」,也就是說不參與這個「內卷」遊戲,不削尖腦袋去爭當「人上人」。雖然不放棄努力,但卻有著別的思考,在解決生計的基礎上尋找有尊嚴的生活方式,做那些自己覺得很有意思、別人也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謂「退出」,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願意做的事,想清楚以後扎實地去做。也許這會讓人生活得相對清貧,但不會有意義方面的空虛感和焦慮感。當然,究竟應該如何生活,是一個非常微觀的事情,只能從無數小事著手。

宏觀角度而言,我很難理解中國經濟政策、難以揣摩上層決策者的意圖以及中間執行者的想法,但至少一點是明確的:單純靠經濟增長速度來給大家希望、讓大家悶頭努力趕上前進的列車,這種狀態已經無法維持。現在大家想要的是切實的前景,而不是想像當中的未來。這是一個宏大的理論命題,暫且不表。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