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立場哲學:對談集》:我怎樣讀尼采

突然間想起一件事,立場就是哲學今次這本小書不會透過發行商發貨,於是對談讀尼乎你們不會在三中商或者誠品找到《立場哲學:對談集》。常常大家說要支持獨立書店——其實我們也是集樣經營貳叄之後才知道甚麼是獨立書店——但於我而言,書店就是立場書店,只有好書能支撐起一間書店。哲學

聽聞九月之後,對談讀尼書店業迎來了寒冬,集樣我們尚好,立場但也只是哲學尚好。經營書店其中一件難事,對談讀尼就是集樣當下沒有好的新書可進,只好進一些以往銷量不俗的立場書。當然進書的哲學流動資金也是一個問題,但無米之炊更是對談讀尼令人看不見盡頭,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拼搏,也不知道自己拼搏到什麼地步才是盡心。

於是《立場哲學:對談集》將只在獨立書店發售,預售期後有興趣購買的讀者請去你們喜歡的書店查詢,你知道的,為喜歡的書和喜歡的書店多走幾趟,是幸運一場——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

有興趣的書店同業也請聯絡我們進書,希望這本小書能成為一本在書店中容易賣的好書,也希望書業再次温暖起來,我們來一起做夢。

——貳叄書房

(本文摘自王偉雄:〈我怎樣讀尼采〉)

文:王偉雄

前言:大約四年前,我決定認真讀尼采。我說「讀尼采」,而非「研究尼采」,因為我的目的不是寫期刊論文或學術專書,而只是為了了解尼采的哲學;至於說「認真讀」,意思是持續用心地讀,盡量多讀,直到得出一個自己認為夠深入、能貫通的了解。四年過去了,我總算得到這樣的了解。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表述這個了解(日後可能會這樣做,現在還不是時候),而是分享自己的閱讀方法和經驗,以供有興趣讀尼采的讀者參考。

我很多年前已讀過一些尼采,但由於當時帶著太重的分析哲學成見,加上讀時不夠認真,且不得其法,結果不得要領。我說的「分析哲學成見」,就是認為哲學著作或論說應該立場明確,表述清晰,越明確越清晰越好,而且結論必須有嚴謹的論證支持,哲學之優劣,全在於論證的好壞。帶著這個哲學觀來讀尼采,是難以欣賞尼采的,好比用放大鏡看張旭狂草,永不會欣賞到那草書的章法和運筆之美。其實,如果執著於分析哲學的標準,那麼非但尼采哲學看不上眼,任何不符合這些標準的思想或學說,例如歐陸哲學、中國哲學和佛學,也會視為次等、劣質,甚至不認為是哲學。

我不打算在本文討論「怎樣才算哲學?」和「判斷哲學好壞應該用甚麼標準?」,只想表達一點個人體驗:分析哲學的門徑(approach)和方法固然有種種優點,但也有其缺點和限制;除非自甘囿於分析哲學的樊籬,否則應該讀些其他門徑的哲學,擴闊視野,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如果是為了擴闊視野而讀其他門徑的哲學,那就不應該堅持用分析哲學的標準來判斷那些哲學的優劣,這應該是很簡單的道理吧!(這幾年認真讀過尼采和涉獵過一些歐陸哲學後,我最喜歡的和懂得寫的仍然是分析哲學,但感到自己的哲學天地比以前大得多了。)

Nietzsche1882_尼采Photo Credit: Gustav-Adolf Schultze 公有領域

說回尼采,他的哲學很難掌握,容易誤解,但這不是由於他的文字晦澀難懂。尼采筆下的句子大都是意思清楚的,但整段、整節或整章表達了甚麼論點或主旨、有沒有論證或理據,卻往往並不明顯,有時甚至給讀者飄忽(elusive)的感覺。為甚麼會這樣?當然不是因為尼采寫作能力低,以致詞不達意。尼采早慧,九歲開始寫詩,十三四歲時寫的記敘和論說文字已非常成熟,可說是寫作天才。尼采有此寫作天份,加上是個有強烈寫作自覺性(self-awareness)的作者,兼且十分注重寫作風格,他的著作那種飄忽性,最合理的解釋是:故意為之。

接著的問題自然是:為何這樣故意為之?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以下我嘗試提出一個我認為合理的解釋,但這不是唯一可能的解釋,也不是完整的解釋。

尼采的寫作對象從來都不是一般人(the general reader),也不是其他哲學家。他心目中有特定的讀者,他的著作是為他們而寫的;至於尼采的特定讀者是怎麼樣的人或哪類人,這是尼采研究裏的一個複雜問題,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無論如何,尼采既然有特定的寫作對象,他採用的寫作手法和風格便都是為了吸引這些讀者,如果因而令其他讀者看得不舒服、覺得難以掌握、甚至認為是拙劣之作,那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即使是這些特定的讀者,尼采也「不給他們好日子過」——吸引了這些讀者讀他的著作,不等於令他們很容易明白他的著作。尼采Daybreak一書的前言是這樣收結的:「learn to read me well!」[1]即使是這些特定的讀者,也要學習怎樣讀尼采,才可以最後讀懂。尼采是先透過獨特的寫作手法和風格吸引這些讀者,然後也是透過寫作手法和風格令他們逐漸發覺需要某種閱讀方法和態度,經過艱難和努力,才會得到閱讀的成果。尼采是企圖用這種間接的方式來教育及改造他心目中的讀者。有些人(例如一些自命不凡的文青或哲青)被尼采的著作吸引,但最後還是讀不懂(卻自以為懂),就是因為沒有learn to read Nietzsche well。可以說,尼采的著作含有一個篩選讀者的機制。

也許有人會問:「我怎樣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尼采心目中的讀者?」我想,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尼采的著作,而且最後也許還是不能肯定的。不過,如果你嘗試讀尼采,認真地讀,終於有所得著,那麼你是不是他心目中的讀者又有甚麼關係呢?以上所說,是我嘗試解釋尼采為何那麼難懂和容易被誤解,而不是為了嚇跑一些有興趣讀尼采著作的人。我開始讀尼采時,當然沒有以上的看法(這看法是讀了很多尼采著作和尼采評論而得出的),只是抱著認真和謙虛的態度去讀。任何人有這樣的態度,加上興趣,就可以讀尼采,不必管自己是不是尼采心目中的讀者。

尼采 shutterstock_48743434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最有興趣的是尼采對道德的看法,所以就以那為起點,但我不是一開始就直接讀尼采的著作,而是先讀一本導論;我選的導論是Brian Leiter的Nietzsche on Morality(London: Routledge, 2002), [2]一本寫得清晰和有見地的好書。當然,Lieter對尼采的理解不一定對,但這無所謂,因為我不會盡信他;我讀這本書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大圖像,然後以之為「臨時地圖」去探索,免得在尼采著作的「實地」一下子便迷失了。日後多讀了尼采著作和其他尼采評論,便可能會修正這張地圖,甚至完全棄而不用(正如我在2016年讀了黃國鉅的《尼采:從酒神到超人》(中華書局,2014),當時覺得有幫助,但現在對書中不少看法已不同意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