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愛比較」是為了激勵孩子,還是父母的虛榮心作祟?

文:簡嘉貞(諮商心理師、愛比高中輔導教師)

用比較來評斷孩子的較為激勵成就其實讓孩子很反感,孩子覺得煩是孩還因為感覺媽媽都沒看見自己的努力。

「那個誰誰誰這次考得怎樣、父母你有考得比較好嗎?」「那個誰誰誰有比你厲害嗎?」

身為媽媽或親戚的榮心你,曾經問過小孩類似的作祟問題嗎?很多媽媽不解⋯⋯只是問一下而已,為什麼孩子的愛比反應這麼大?還可能覺得孩子莫名奇妙、脾氣很差。較為激勵

因為這些看似關心的孩還問題,很多孩子卻都感到很厭煩,父母因為他們感覺到你把焦點放在「和別人比較後的榮心結果」。

媽媽總是作祟愛比較?

她說:「不管我多努力,好像永遠達不到媽媽的愛比標準。」我問她:「媽媽的較為激勵標準是什麼呢?」她搖搖頭說:「媽媽沒有說一定要怎樣才叫做好,但是孩還當我跟她分享我的成果時,她第一個反應就是拿我的成績去跟別人比。」她接著說:「我覺得好累,她的問題都讓我好煩躁,讓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原本愉快的想和媽媽分享的心,轉變成被潑冷水的感受,於是她們的對話總是結束在她對媽媽吼著:「不要再拿我和別人比較了!」,她覺得很難受,她只是想要媽媽的認同而已。

所以當我回應她:「你只是希望能媽媽看見你真的很努力而已。」這句話時,她爆哭了。她說,如果媽媽可以像她小時候那樣,看到她有一點點的進展就為她歡欣鼓舞,那就好了。

比較不是激勵孩子的好方式

我聽過好幾個孩子在談媽媽的愛比較時,都提到「虛榮感」,還有好多個提到「感覺是媽媽在建立自己的自信心,這樣出去才能跟別人pk」。對孩子來說,比較是令人受傷的,因為現階段的努力根本還沒被看見,就急著被往前推,一點喘息的機會都還沒有。

看到這裡不曉得媽媽們是不是已經嗤之以鼻了?

很多媽媽也曾告訴我,她們根本不知道小孩會那麼在意!她們只是希望孩子更好而已,因為深怕孩子會鬆懈,所以努力地督促孩子,在她們的心中,做比較不是最大的重點,重點是「孩子有沒有做到/得到最好的」,而「比較」似乎是最快能知道孩子的狀況的方式──透過比較,馬上就知道孩子的表現有沒有到一個「水準」,是不是媽媽還需要再努力地去推孩子。

當然,比較,也有可能是出自媽媽本身的焦慮,例如擔心不是一個做得夠好的媽媽、擔心其他人的眼光而將孩子的成就做爲證明自己的依據等等,這種和媽媽個人議題相關而出現的「愛比較」行為其實對孩子非常傷,因為是將媽媽個人的需求擺在孩子之前,卻忽略了孩子的需要。

請回憶看看,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對孩子的要求就很高了嗎?你就會拿他們與別人比較嗎?這種比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還記得初當媽媽時候的你嗎?就算焦慮也只能接受,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逼孩子做到。比如說,他什麼時候才會長第一顆牙、他不喝奶的時候你也灌不進去。

有些事,時間到了就會水到渠成,只是快慢而已。媽媽需要推一下孩子,但也要先確定他的腳步是穩的。

媽媽們,真的很想知道孩子的表現時怎麼辦?

察言觀色而後動

很重要的是,先察言觀色,看看孩子在表達時的情緒狀態為何,如果孩子是一臉興奮地在講,千萬別潑他冷水,別急著下評論,最好可以感受看看他的開心;但如果孩子講的時候已經心情不佳,可能他自己已經很自責了,這時候要更小心,因為你第一時間的反應會讓他預期以後跟媽媽互動時要怎麼反應。

記得我小學時有一次考試考了98分,當時我有點難過,媽媽回家後,我自動手伸出來,請媽媽打兩下,媽媽很不解,問了之後才發現是我一直記得媽媽說過如果考太糟,少一分打一下,媽媽聽完馬上大笑三聲,告訴我:「你已經表現這麼好了,怎麼會打你呢?」,從此,我內心以為的規則被打破了,也安心不少。

用三明治法做回應

想像你手上有一塊三明治,你可以直接一口咬下去,或是一層一層的吃,不管如何,總是進到你的肚子裡。透過不同的說話方式,一樣可以傳達出想傳達的訊息,如果換一個說法,可能可以讓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你願意試試看嗎?「三明治說話法」會是一個很好入手的方法。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一開口就沒好話,甚至讓你覺得話中隱含批評,你還會想繼續聽他講話嗎?還是即便他講的再有道理,也可能會因為感覺受辱而反對?

所謂「三明治說話法」,就是像三明治一樣,由不同層堆疊來呈現完整的說話內容。在回應他人時,首先回應對方做的好的地方,讓他感覺到你的關心或你有看見他的努力,再來接著以和善的語氣,說出你覺得對方做的不足之處,最後,給予你的建議與回饋。

簡單來說,就是三步驟:

  1. 肯定其努力
  2. 提出你的觀察中可改進之處
  3. 鼓勵及表達支持

無時無刻都要上緊發條其實是件很累人的事,當孩子的努力告一階段時,記得要先讓他喘一口氣,休息一下,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因此,不要急著把想溝通的內容一股腦兒說出來,當聽的人感覺得到你的用心參與、知道你看見他的努力,他也會願意思考如何讓自己更好的。

下次又差點要「幫比較」時,記得深呼吸一下,想想怎樣去溝通才會是有效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本文經心理師的深夜學堂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焦慮停看行」,三步驟安撫內心的焦慮生物
  • 當憂鬱來臨時出現八大症狀,自己與身邊的人有哪些應對之道?
  • 《慢性焦慮》:當我們深入談下去,會發現強迫症患者通常從小就很焦慮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