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曹麗娟《童女之舞》自序:三十年後,我慶幸自己仍能摸到蹦蹦跳動的初心,而非殘骨

文:曹麗娟

自序〈天真的曹麗初心殘骨禱詞〉

曾答應將來把〈童女之舞〉手稿捐給國立台灣文學館,搬了幾次家都只發現乾淨謄寫的娟童己仍影印稿。那手稿呢?塗改的女之能摸初稿呢?難道是哪次失心瘋扔了嗎?對那樣的自己也只能乾笑並同情起來。

寫童女二○二○祝福版新序,舞自起始句無比艱難。序年幸自一方面慶幸這本小說的後慶創作原型並未複製任何生命關係人,無須在多年後面對時移事往,到蹦動卻也因此更加無線索閃避,蹦跳只剩下非談不可的而非自己。電腦前反覆敲擊鍵盤,曹麗初心殘骨一階階攀返舊老閣樓,娟童己仍那裡已變得窄小陌生。女之能摸我梭巡八方翻找摳掘,舞自期待某處藏留了天真禱詞的序年幸自遺骨。小心剔刷垢土伸指摩娑,後慶是嗎不是嗎,轉頭又被另幾堆已褪白的碎屑召喚,一時墜入光塵縫隙忘情撿拾不可能復原的拼圖。

唉這真是一個以隔離自身於小說之外而沾沾自喜的小說作者的窘境——慣於小心不在虛構裡暴露過多自我關鍵詞的我,返身走近自己虛構的入口,竟然還是情怯盤旋起來。這時候我多羨慕小說讀者所擁有的任意門。

或許最終,我唯一獨有的記憶,是創作過程變身哨兵於無人邊境,伸手領旅渡者一個一個自幽深邈遠處走來,與他們並肩時我雙眼直勾勾攝存那些皮褶血脈與鬢頰毛孔歙合,那時候只有我與他們,那麼美好的完全自私霸道的深情,我扶起他們下頦撥開他們額前瀏海,一筆一筆,為他們描出眉眼鼻唇。

非常遠了。遠到足夠徹底更換回憶標誌,夠拆除幾座天橋或鑿造幾條地底軌道,夠消亡或重建許多名詞動名詞甚至速度。在這樣的基礎上我發現,要寫出回憶裡可靠的東西,恐怕避免不了必須記述某些不滅物事。

〈童女之舞〉發表距今甚至將近三十年(一九九一),當時自校園野放至出版界正迎接解嚴浪潮的我,就要三十歲,距離大二寫下第一篇小說已久,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靈魂將安放於劇場與詩,不曾動念再寫小說。意外起筆,只能說是被召喚之神的雷火擊中。那是春日陰雨下午,茶館裡等人,倉促未攜書也沒帶筆記本,久候,把店內都窺盡便無事可做。

我低頭注視起茶水漾映的光點,伸手搖起了瓷杯。搖著搖著浮洸旋轉,茶汁如浪溢堤沿杯身而下,答答滴在糙白紙墊緩緩染暈成一片一片枯薄落瓣,我望得出神,頓時有誰在耳邊說:「其實,我一直想送她一朵花,那種紫色玫瑰,半開帶著水珠……」速速往手袋裡摸出筆,翻過杯墊背面逐字記下,又起身向侍者要便條紙刷刷繼續寫,一口氣寫下數百字。

帶著這幾百字繼續上班生活,深知自己不是那些句子裡的「我」亦不是「她」,這只能是一個久未觸及的虛構,亦察覺這虛構背後惘惘的切膚惆悵——孤身來到三十歲隘口,女孩們青春期以來連體嬰那樣的結群嘻鬧已經被安全分割成一個個單獨發配,前往各自的遠方。她們熙攘於途,沒有人會談論她們之間其實才不是姊妹淘而是彼此初戀。那是一九九一年,台灣社會甚至對同性戀三字仍普遍難以啟齒。我極目所及白茫茫一片或許只剩慈悲的微風送來一點點氣味,但往前走著走著,漸漸也什麼都聞不到了。

〈童女之舞〉完稿那晚,站在賃居的城市邊陲舊公寓四樓窗緣,我平靜看向樓下轟隆而過的水泥車,十幾公尺下面路基震動似乎隨公寓薄磚竄上了牆根腳底,「嗯那邊真的要蓋大樓了。」我心裡對自己說,回頭摺好稿子收好筆。那邊再過去就是我的少女時代,多年前與女孩們租屋共居之處,不曾讀過女子高中的我虛構了屬於她們的女子高中,故事裡盡可能不讓自己介入人物內在更多以便空出給每個人。

女孩們已離散,結婚了出國了分手了陌路了。我邊寫邊覺得自己出奇滄桑,彷彿一個老婦給孩子說著故事。隔日攜稿出門郵寄,心底空蕩蕩,原來為了填實虛構樑壁所挖取的自己的肝腸骨皮,也一起打包在稿子裡了,我想用這方式在茫茫人群裡向女孩們揮手,「嘿,我都記得。」

路上藍天豔日,如在電影院裡燈光乍亮被切斷了長夢,夢醒站在尚未拆除的中華商場天橋底下,眼前平交道噹噹噹柵欄降了下來,疾馳火車捲起瘋狗浪般巨風刷一下又一下,霎時把還殘留眼底的什麼,悉數吹去。

在那樣喧嘩簇擠的路口,日光灼刺,刃般朝肌膚一刀刀刨下。人群包夾著我瞇眼往前,包夾著鍾沅童素心往前,被擠落的青春來不及拾起亦不珍惜,女孩們跨步,往左,往右,往隔世。也或者被神祕導航回頭,到更早八○年代,我與舊情人在黑漆映廳裡望向屏幕,那是法國導演黛安柯蕊(Diane Kurys)一九八三年的作品,我們這輩文青女同志啟蒙電影,英文片名Between Us,中譯「我們之間」。

那時尚無「女同志」一詞,外文系舊情人依稀提起了莎弗與一個字:lesbian。喔,念了幾遍,但一無用處。那時我們不知道片子到二○○九年金馬影展還會重映,屆時會看清楚它的法文原名,Coup de Foudre,原來是Love at first sight,噢,一見鍾情。

關係的命名,從我們之間,到一見鍾情,從語境的隱喻到意義的揭現,跋涉了二十幾年。

〈童女之舞〉得獎翌年我進入異性戀婚姻,一直到五年後發表〈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我生活的場域仍然沒有女同志,慈悲的風吹來一九九三年底《愛報》、一九九四《女朋友》問世與《島嶼邊緣》的酷兒專題,我看到了新的同志文本,或說,從文本認識更多女同志。〈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寫掉一年多,每日數百字來回刪修揉,在文字能量極度耗傷的工作空檔,在關係無以為繼的婚姻夾縫,在日漸凝結的尖脆寂寞裡,每日與貓遁入稿紙方格進行自我祭改儀式,小說人物隨著時間愈喚愈多,我為自己虛擬了一個喧鬧的邦園。

一九九六年〈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獲獎,同月父逝,我在墳前燒了當期《聯合文學》與手稿,整理父親遺物發現他紅筆圈點的〈童女之舞〉剪報。我不知道他這麼仔細看過,那是我們父女從未觸及的話題。父逝同年我寫下〈斷裂〉,隔年發表〈在父名之下〉。當時有人問何以老寫同志題材,「其他小說不差我一個人寫呀。」我如此回答——難道我抽屜裡還有別的什麼嗎?有的,有別的自娛的小說、散文與詩,到了這年紀我終於向自己承認:「喂,你其實沒那麼厭世。」

這本小說集整個創作歷程重疊了我的編輯生涯。工作大量消耗了我在文學信仰上的能量與體力,那些年統籌撰修改寫的文字量超過三百萬字,不包括其他庶務和語言情感、想像與書寫上的耗損,這是創作者在現實生活裡的艱難處境。

〈童女之舞〉短篇發表到小說結集,歷經八年。拖如此久,除了寫得少,關鍵是紙本養成世代對於作家職銜太純潔的敬畏,是射手座對束縛的恐懼,我一直未曾積極想要成為作家。拖到一九九九年,《童女之舞》終於出版,同年我也終於得以辦妥離婚登記,巧合總結了生命的一個階段。

二○○○年母親病倒,失憶前她牢牢銘記了我攜手至今、當時的新任情人,餐桌旁母親總坐她身邊叮嚀:「多吃一點。」病榻上母親數算七個兒女,獨獨不認得我,「媽媽,我是誰?」我每次問,母親每次都像面對陌生人客氣歉笑搖頭。我指指情人又問:「媽那你認得她是誰嗎?」母親毫不遲疑朝我情人慈愛微笑:「伊系××。」

胸口上被母親遺忘的痛楚,及時被溫柔清創。母親離世前戲劇性消除了我的檔案,以我情人之名覆之。作為一個令雙親操心而自疚的么女,母親鬆開的雙手釋放了我,我欣喜她不再為我煩憂。她留下的笑容裡有愛,即使並未直接朝向我。

二○○一年後我開始在網路社群結識各行各業女同志,從匿名的文字交流到相認。我被展示發黃的〈童女之舞〉剪報,被鄭重致意並傾訴更多關於初戀的心碎往事。後來我才知道,有人在十餘歲結識童女,或二十餘歲,或三十餘歲。大學女孩在她母親桌上發現這本書。高中女孩下課繞至書店,把架上不能帶回家的《童女之舞》取出拂拭再擺好彷彿寄存了自己。也有男孩因著故事憶起青澀純戀的那女孩而忽忽盈淚……

二十年間一本一本被買下的《童女之舞》,在書市跑道上我的讀者頑強寧靜以蝸步爬行不輟,每看到出版社寄來的銷售報表,看著三本十本幾百幾千上萬本書被帶回家,我總震動起雞皮疙瘩。

這是在書寫當時完全不曾意識的。我不知道這本書將觸及幾乎三個世代讀者,不知道自己將被帶到他們面前,故事疊上他們眉眼,疊上十七歲皎亮額頰,疊上六十歲的霧濛瞳仁,疊上女性男性,同性戀或異性戀。

我與幾位讀者成了摯友,甚至在家裡廚房為她們燒菜烤麵包。當她們在我面前以一種日常的語氣評論著誰「哎呀那不就童素心」,我又如何能說自己屏隔於作品之外?這漫長的旅途,《童女之舞》已經去到比我能去的更遠處,虛構所攜回的深刻真實已經像點滴輸液那樣在我靜脈裡,悄悄重建了虛構。

回到書寫,我化身小蟲,腐土是我額上鑽飾,我匍匐前行,追隨微風穿過月光下溼潤苔叢,蠕動時掉落的哀愁或幸福屑屑都不用撿,都堆留在原地餵養新的孢子。在書寫裡,所有過重的你都可以從輕發落。螞蟻可以拉動體重五十倍的東西,獨角仙可以拉體重的一百倍。

書寫時我也可以是動態視覺強大的花栗鼠,如果人類必須以每秒一千格以上的畫面才能看清牠們打鬥細節,那麼成為花栗鼠的我也在分割又分割感知,辨認比髮絲更細、摻夾在糊狀語意裡的一丁粒果核。所有寫作痛苦時刻我總拍哄自己,再沒有一種遊戲可以讓你瞬間從犀牛變成螞蟻,從大象變成花栗鼠,尤其回到路癡又老是打翻東西的笨重人類生活,擁有小動物時刻,多麼值得竊喜。

我感到幸福,《童女之舞》陪我走到這裡。雖然多年後看自己作品很難不加入閱讀者的解構行列,但二○一八年底台灣社會一場荒謬的反同志平權公投,令我對於這些如今看來未盡滿意的作品,一點都不想介意。我想起公投前後面對的孩子,尤其在〈童女之舞〉問世後才出生的世代,想起公投前那些反同者扭曲仇惡的言論齜嘯如史前野獸,想起無寸鐵無盾甲的幼弱靈魂如何悲憤驚懼被撕咬,想起他們終要獨自面對的往後,我甚至懷疑〈童女之舞〉是否應該寫成一個喜劇。

〈童女之舞〉於報紙副刊發表的一九九一年,世界尚無一國家立法保障同性婚姻,僅丹麥允許同性伴侶進行登記。台灣第一屆較具規模、公開的同志遊行被記錄於二○○三。年復一年,同性戀者繼續出生、成長、老去,繼續愛恨、受創、清創、戰鬥。直到去年(二○一九),台灣的同性婚姻法案正式生效,成為世界上第二十七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此時童女第一代讀者已經一個個來到更年期,我的摯友甚至有人已經不在了。

「可以結婚了啊!」轟轟慶典聲中我一轉身,眼前星垂平野,月湧大江,光陰窸窣如細草微風。

創作者最大的動能永遠不在尋取安慰或解答,而在敲擊、追問。小說能留下的大抵就是小蟲蠕動的路線參考圖。三十年後展開這張地圖往回走,我慶幸自己仍能摸到蹦蹦跳動的初心而非殘骨。初心透過虛構所喋喋不止的,意外預留給往後世代也給我自己的,竟是極直簡的兩字:祝福,是幸好我未與之裂解否則不會寫下的,天真的禱詞。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童女之舞(2020祝福版)》,時報出版

作者:曹麗娟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同婚合法周年,文學夢幻逸品怎能缺席。
歷經三個世代,作者初心不變跨世紀攜來祝福,
這是一冊,預留給往後世代的,天真的禱詞。

二○○一年後我開始在網路社群結識各行各業女同志,從匿名的文字交流到相認。我被展示發黃的〈童女之舞〉剪報,被鄭重致意並傾訴更多關於初戀的心碎往事。於是我才知道,有人在十餘歲結識童女,或二十餘歲,或三十餘歲。大學女孩在她母親桌上發現這本書。高中女孩下課繞至書店,把架上不能帶回家的《童女之舞》取出拂拭再擺好彷彿寄存了自己。也有男孩因著故事憶起青澀純戀的那女孩而忽忽盈淚……

我不知道這本書將觸及幾乎三個世代讀者,不知道自己將被帶到他們面前,故事疊上他們眉眼,疊上十七歲皎亮額頰,疊上六十歲的霧濛瞳仁,疊上女性男性,同性戀或異性戀。

這漫長的二十年旅途,《童女之舞》已經去到比我能去的更遠處,虛構所攜回的深刻真實已經像點滴輸液那樣在我靜脈裡,悄悄重建了虛構。

二十年後展開這張地圖往回走,我慶幸自己仍能摸到蹦蹦跳動的初心而非殘骨。初心透過虛構所喋喋不止的,意外預留給往後世代也給我自己的,竟是極直簡的兩字:祝福,是幸好我未與之裂解否則不會寫下的,天真的禱詞。——曹麗娟

getImage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