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哲蚌寺對話錄》:達賴喇嘛跨界對談,「我認為科學家最終將變得更像哲學家」

編者:溫蒂.哈森坎普(Wendy Hasenkamp)、哲蚌終將哲學賈娜.懷特(Janna R. White)

達賴喇嘛:我不想顯得我在證明佛教思想是寺對正確的。我曾遇過兩個印度女孩,話錄一個大約四歲,達賴對談另一個六歲,跨界科學她們都有非常清楚的認為前世記憶。當地報紙作了報導,家最我讀了以後就派了人去做徹底的更像調查。最後我見到了她們。哲蚌終將哲學

她們對上一世的寺對記憶是那麼清楚!四歲的話錄女孩對前世有精確的記憶,她記得家、達賴對談父母和親戚的跨界科學名字。她還很小時就去世,認為所以她前世的家最父母都還活著。他們也接受這女孩是他們的女兒,於是這女孩有了兩對父母。我想繼續研究她,但是最終沒能跟進調查。去年我還提醒別人去聯繫她們,看看現在情況怎麼樣。

有相當多的藏人在年幼時有十分清楚的前世記憶。隨著年紀漸長,記憶變得模糊,最終消失。我認為原因是前世記憶不是由基因荷載,而是存在於更深層的心智中。

轉世之後,我們有了新的大腦。成長的生理過程使得心智的粗分層次變得越來越強壯,於是前世的印痕就逐漸消退,除非你透過冥想做出一些努力,使得心智的粗分層面退讓而細微心智變得活躍起來。在某些案例中,人們透過冥想而恢復前世記憶,我曾經見過一些這樣的人。我個人沒有這種經驗,也沒有這種記憶,一點都沒有。

童年時,我有時候會徵詢年長經師的建議和指導。第一次詢問時,他的建議似乎不太實際,但是漸漸地變得清晰起來,我意識到它們是對的。早期時,他總是非常嚴厲,我很怕他。他從不說笑,不像年輕的經師。但是最後我們變得非常親近,有一天我說:「看起來你好像有心靈感應,我想什麼你都知道。」他承認說:「噢,是的,有時候。」

這些事情只能用細微心智的概念解釋。細微心智完全和身體分離而獨立,大腦專家不可能予以研究。

馬修.李卡德:這是佛教的領域。

達賴喇嘛:是的,佛教的領域。

阿瑟.查恩茨:尊者,我想您在這裡觸及了一個重點,事實上是很多重點,但是其中有一個我想談談。

西方科學將大腦作為第三人稱的研究對象,或許是因為大腦是物體的事實。而佛教所說的細微心智,在我看來,永遠不可能成為研究的對象。人只能透過第一人稱的經驗,如前世記憶的主觀經驗、透視眼的觀察,或各種類似現象,才能接觸到細微心智。這就意味著,細微心智的存在和前世記憶的真實性的證明,都依賴於您或我的主觀個人經驗。

這就需要有一種不同的驗證方式來證明很多僧人及冥想修行人有過類似的經驗,鑑於這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所以您同意這些經驗是可能的。這使得作為第三人稱的科學研究難以開展。

達賴喇嘛:有一個故事可以作為反例。我有一個美國朋友,是工程師,非常聰明。他對印度靈性修行包括佛教也很感興趣。他聲稱能夠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於是有一天我在心裡定下一個念頭,問他我這個時刻在想什麼。他說了一些事情,完全不對,但是我沒有說穿。我說「好,好極了」,就是這樣。

阿瑟.查恩茨:我想向其他人開放我們的談話。

克里斯多夫.柯赫:尊者,您是不是說細微心智只是經過訓練的人才有?普通人像我,或者動物,是沒有細微心智的?達賴喇嘛:不是。事實上它是意識之源。意識的終極來源是細微心智。馬修提到的連續流是沒有開端,而且是不斷變化的。

有主因和助緣。例如,主因是眼睛意識,助緣是眼睛器官。人的身體是人類心智的助緣,但是主因是意識連續流的光明特質。

在人的前世,到了死亡的一刻,所有粗分的意識層面都瓦解了,只有細微意識還在。它離開這個身體後進入了中陰身狀態,這不是堅實的身體,而是非常細微的身體。如果在死亡的一刻,人執著於自我,執著於肉身的存在,就會去尋找一個新的身體。什麼樣的身體呢?這就涉及到業力了。

這裡我應該講得更清楚一點。在寂天論師的《入菩薩行論》中有明確的說明,他談到了事物的起源。他說,我們在世界上看到的事物多樣性,只能用它們各自對應的原因與條件來理解。這非常類似於進化論的思想。可是,他特別說明,當論及有情眾生的痛苦與快樂、幸福與苦難的經驗時,業力起了因果的作用。

克里斯多夫.柯赫:作為科學家,我非常難以理解這兩個觀念。一個是轉世,一個是業力,這是一種記錄因果關係的另類方式。我看不到任何現代科學把這兩個觀念納入其概念架構的可能性。達賴喇嘛:我想加一個限定語——「至今」的科學。在下一個世紀或再過兩三個世紀,面對事物,科學心智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

克里斯多夫.柯赫:在科學中我們從不接受絕對的東西。我們隨著更正確數據的出現而不斷改變和修正我們的想法。

細微心智是一個問題,現在的科學沒有辦法解釋記憶如何從前世傳遞到今生。人死亡的時候,一切就結束了。人死了,就沒有了,大腦會分解為組成大腦的原子。

我們認為人的記憶是編碼儲存在大腦裡的,怎麼可能在大腦死亡後仍然存在?我們無法解釋。對我來說,這就像魔術一樣。如果沒有一個機制可以儲存資訊,就沒有記憶,沒有意識。「無大腦則無心智。」

對科學家而言,業力觀念是另一個問題。

馬修.李卡德:業力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神秘。它是因果律的一個子集,涉及和特定動機有關的意識事件的後果,無論動機是善良、中性或惡意的。由慷慨或善良驅動的思想、言語和行動將增進自己和他人的快樂;而被仇恨、貪欲或嫉妒所驅動,將導致相反的後果。也就是說,業力只是因果律的一種特殊應用。它不是什麼根本的特別事物,一如一個創始者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應該快樂或不快樂。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