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專訪】導演林君昵、黃邦銓:走過白色恐怖,日治時期的《甘露水》如何被當代觀看?

百年前,專訪走過台灣前輩雕刻家黃土水(1895-1930)以昂首向前的導演的甘當代蚌殼少女《甘露水》,入選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同樣這一年,林君露水也在一群台灣知識青年的昵黃號召下,台灣文化協會於台北大稻埕正式成立,邦銓白色成員透過演講、恐怖文學、日治新劇、時期藝術、何被電影等方式集結,專訪走過這也是導演的甘當代台灣史上首次進行的全島文化串連。

百年後,林君露水文化部以「百年追求—臺灣文化協會一百年」之名,昵黃號召各地文化館舍,邦銓白色藉由多元的恐怖藝文活動辦理,共同傳承這份文協精神。

在十二月中旬同天開幕的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以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可以視為年底串聯活動之壓軸。

其中在《光》一展中展出的《甘露水》,作為長久以來台灣美術史中的一個歷史謎團,在失蹤63年後終於在今年重見天日[1]。

《光》展中特別規劃「當代迴響」單元,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兩位影像導演,透過16mm膠卷紀錄下這位大理石少女多舛的命運,以及其當代的新生過程。

本次專訪,將從兩位過去聯合製作的系列作品談起,透過他們作為當代影像創作者的視角,回望1920-30年代日治台灣的文藝,也窺見潛藏在《甘露水》幕後的故事。

01__黃土水,《甘露水》,1919-1921,大理石,80x40x175cm,Photo Credit: ©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19-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

《天亮前的戀愛故事》開啟的「昭和宇宙」

Q:兩位過去的創作都有各自關注與擅長的主題,談談合作契機從何開始?

林君昵(後簡稱「林」):2018年底,我到法國西帖藝術中心駐村,認識了在巴黎留學的黃邦銓。當時我已經拿到向公視申請的資金,要籌拍關於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翁鬧(1910-1940)的紀錄片《天亮前的戀愛故事》(2020),與他討論後,他也對這位作家很有共鳴,後來我們就一同前往日本共同完成這部片。

因為我自己出生日本,對日語相當熟悉,對人的移動與異地生活很感興趣。偶然看見2013年出版的《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閱讀完他的文字,很難想像他生活在1930年代,裡頭帶著很深的失落感,他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也可以說是超越那個時代,後來他就在日本離奇過世,很多身世謎團仍待解開。當初就想回到翁鬧的創作地,重新連結這位作家,去探尋那些空間留下的線索。

翁鬧作品多在1930年代發表,因此在影像質感上,希望透過膠卷拍攝呈現當時的氛圍,這也是邦銓的專業。雖然拍攝這部影片之前,我自己沒有使用過底片膠卷,但過去我跟過蔡明亮導演的劇組,他當時就是用35mm拍片,另外我的父親是業餘攝影師,過去他就都使用底片拍攝,因此對於這個媒材並不陌生。

Q:從追尋翁鬧在日本足跡的《天亮前的戀愛故事》作為兩人合製的開端,然後是台北電影節以鄧南光(1907-1971)家庭影像素材創作的現場電影《南光木漏れ日》(2020),再到這兩年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委託製作《青春不朽》(展出於2020年《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與《甘露水》,分別針對黃土水《少女》(1920)與《甘露水》(1921)兩件修復雕塑進行回應,想詢問:為何對於台灣日治時期1920-30年代的歷史特別關注?

黃邦銓(後簡稱「黃」):從製作《天亮前的戀愛故事》開始,就發現日治時期並非太過久遠的歷史,但台灣人對於這段史觀有些刻板印象。我們深挖探究這個時代的藝術家與作家,會發現他們已經具有相當前衛與獨立的思想,包括這次展出的前輩攝影師鄧南光的作品,當時他所使用的攝影器材,可以說就是我們當代的iPhone13,在科技使用上走在時代前端。

從個人、藝術家的史觀去了解那個時代,會覺得歷史越來越立體,但如果從台灣電影或攝影史切入,則會發現目前研究明顯缺乏媒材或技術層面的考究,很少研究者會去討論鄧南光用了什麼機器與底片、照片中的招牌寫了什麼、當時生活的場景為何長這樣?

進一步設想,如果100年後的人們回看當代的我們,那iPhone、臉書與Instagram就是相當呼應這個時代的媒介,反而電影院裡正在上映的商業電影,未必那麼直接地記錄了生活場景與活在這時代的人的面貌。

我們後續的創作計劃仍與日治1920-30年代有關,正在嘗試創造一個「昭和宇宙」(笑),希望可以用文藝與媒介史的角度重新理解台灣的日治時期。

「我們做的每個計畫,都是作品」

Q:在2020年與北師美術館合作《青春不朽》後,談談這次加入《光》一展的籌備過程。另外,《甘露水》為美術館委託製作,當初館方有特別對作品有什麼設定?而您們又如何在委託製作與個人創作之間權衡拿捏?

林:延續《不朽的青春》展覽的經驗,2021年館方順勢邀請我們參與這個呼應「文協百年」的展覽,加入時間是今年三月,當時還未出現《甘露水》。

最初美術館的委託製作,只有目前在二樓與地下室出現的《荊棘之道—暗房與詩歌》影像裝置。拍攝團隊這麼早就加入籌備,主因是上一次《不朽的青春》展後就有提議,希望能在研究會議與前置階段就加入,可以更緊貼展覽脈絡進行對話創作。

不管是委託製作或是個人創作,只要媒材是影片,它就是一個藝術作品,不分高低貴賤,所以在製作時,本應就要百分之百全力以赴地製作任何一支影片。

從《青春不朽》開始,我們就有認知,我們做的每個計畫,都是作品,並不會因為委託製作的性質,改變作品本身的作品性,而我們使用的媒材是影片,影片就是影片,我們就是要呈現出這個媒材的本質,委託製作只是表現內容的一部分而已。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