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端午“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节吃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粽还 今年农历五月初五,剩下啥是端午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三个年头。传统节日披上假日的节吃外衣后,不少人对传统文化的粽还回归报以期望,三年过去了,剩下啥结果如何? 农村 只是端午吃粽子的节日 “你看,这就是节吃包粽子用的粽叶。”6月1日,粽还在雨城区对岩镇青江村4组,剩下啥36岁的端午严丽芬指着竹林中的几株箬竹向大学生雷小娟介绍着。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节吃雷小娟来说,这还是粽还她第一次看见有“生命力”的箬竹,虽然每次吃粽子都能看到与粽子“骨肉相连”的粽叶,但也只是摘下来后的“半貌”。 “我们今年也要自己包粽子。”说起包粽子,严丽芬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在严丽芬的记忆中,祖祖辈辈都会包粽子。从她记事开始,每个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便会到自家门口割几把箬竹叶,洗净,晾干,等待晚上包粽子用。那时的她就静静地站在父母亲身边观看包粽子。“看多了,自己后来也会包了。” 箬竹在农村很受欢迎。村民们都喜欢用自栽的新鲜箬竹叶包粽子。据说,箬竹叶包出的粽子色泽微绿,有一股清新的竹香味。于是,村民们串门时,看见哪家栽有箬竹,便会讨一两株回去栽在自家门口。 每年端午节,严丽芬都会提前几天买好糯米,洗净粽叶,有时候也会准备一点腊肉粒、红豆、豌豆。“包些腊肉或者豆子在粽子里,粽子的味道更好。”严丽芬说。 过节除了吃粽子,严丽芬也带着儿子去西康码头看过几次龙舟比赛,“人太多,不容易挤进去,也看不清楚。”在几次“抢位置”失败后,严丽芬都失望而归。后来,她索性不去了,直接打开电视看直播。 同样住在青江村4组的谢忠珍是包粽子“能手”,一到过节,周围不会包粽子的邻居都拿着糯米和粽叶到谢忠珍家,请她帮忙。在谢忠珍看来,包粽子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两公斤糯米在她手中不到一个小时就都穿上了“绿衣”。 谢忠珍说,他们家不喜欢吃粽子,包粽子也只在端午节的时候,为的是给节日添点气氛。 在谢忠珍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下,一簇簇箬竹生长得正茂盛。 令谢忠珍感觉有些疑惑的是,端午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仅仅只是吃粽子吗? 而据严丽芬介绍,该村比她大或者年龄相仿的人80%都会包粽子,但吃粽子却只限于过节,对于节日的民俗意义基本没人去了解。 .城市 三天假日的团圆 在市民王秀珍看来,城里人早已忘了自己包粽子过节这一习俗。63岁的王秀珍住在市区县前街,退休后的她喜欢爬山,6月1日这天正好在爬山途中路过谢忠珍家,一听谢忠珍提起端午节,她显得有些无奈。 “现在生活好了,粽子随时都可以买得到,大家也就不‘稀奇’了。”王秀珍说,“过节就象征性买几个吃。” 相比起粽子,艾叶、菖蒲也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时,端午节那天,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据王秀珍回忆,上世纪60年代,城里以及农村都很盛行挂艾叶、菖蒲。而今,端午节前夕,即使在农村也少见艾叶、菖蒲的踪影。 “过去过端午节很热闹,不仅要吃咸蛋、粽子、大蒜,还要自己制作香囊戴在身上。”王秀珍说。香囊中的香粉在药铺才有,她就用杏米去交换。雄黄酒在端午节那天也必不可少,王秀珍曾经亲历过将雄黄酒喷洒在家周围的过程,据老人们说,那样能驱邪。 2008年,国家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希望人们能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于严丽芬和谢忠珍而言,端午节那天还是一切照旧。她们没有像上班族一样有三天假期,也没有参加划龙舟比赛的机会,更不会有做香囊、喷雄黄酒的想法。 尽管端午节的过法有所改变,但王秀珍仍特别喜欢端午节,因为过节放假,她的儿女会回家呆上三天,一家团圆。 商家 “粽”情端午节 6月2日,家住市区苍坪路的张波准备回乡下老家去割些箬竹来包粽子。不过,他的想法被妻子制止了,理由是“现在市场上不仅能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而且在菜市上也能买到粽叶。” 在市区苍坪路市场上,粽叶、糯米以及粽绳等制作粽子的原材料随处可见。 在市区中大街一超市,精装、散装粽子琳琅满目,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包粽子很麻烦,买几袋现成的放在冰箱里,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而且口味很多,有鲜肉、火腿、板栗、蛋黄、花生、豆沙等,甜咸皆有。”张波说。 距端午节还有几天,市场上的端午节经济已提前升温。 自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之后,端午节经济就更惹眼了。 民俗专家说,节假日里销售节日需要的物品,是商家们促销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商业的活跃又推动了传统的恢复。 在没有端午这样的法定节日前,张波觉得端午节吃不吃粽子都无所谓,但现在他的想法有了改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商家的促销行为,推动着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深入人心。”张波说,“不过,我们却不会包粽子了。” 传承 面临失传的“手艺” 在雷小娟的记忆里,她曾在小时候目睹过几次妈妈包粽子,后来,她也尝试着自己包粽子,但每次封口时,粽子都会爆开来。再后来,家搬到了城市,包粽子改成了买粽子,她也没了学习的机会。 和雷小娟一样,严丽芬12岁的儿子、谢忠珍在读大学的女儿都不会包粽子,菖蒲、艾叶在他们眼里犹如“天外来物”。说到雄黄酒,雷小娟来了兴趣,“那不是《新白娘子传奇》中将白素贞打回原形的酒么?” “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学也懒得学。”严丽芬叹道:“手艺”要失传了。 现已退休的任其秀见证了这一过程变化,她对现在的过节氛围用两个字形容:冷清。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不理不睬,忽视了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有些年轻人连过端午节是哪一天都不知道。” 传统习俗不只要保护,更需要传承。 “光是把端午节确定为法定假日并不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重视传统节日。”任其秀说,“包粽子的真正用意是让人们参与到节日中,享受包粽子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古时的某些传统活动创新,加入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让传统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不能让它就这么慢慢断了。” 谢忠珍说,这次端午节,她要教会女儿包粽子,希望“粽子能手”的名号能在她家一直传承下去。 .思考 如何更好地传承节日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历代相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市民的记忆里,端午节曾经带给他们太多的快乐和温馨,端午节的味道,有粽子、香囊的浓浓香味,有菖蒲、艾草的田野清香,也有赛龙舟的激情飞扬……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值得思考。 “端午不仅是‘假’,更是‘节’。既然是‘节’,就须有过节的形式和内容。”市委党校一张姓教师说,“这就需要加强节日起源、民间习俗、活动等内容的传播与传承。” 他解释道,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于端午习俗的失落,是很难改变的。当下需要做的,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与生存方式、具有新意的“端午节”。比如建立一个典型的民俗主题公园,在端午节时采用祭天仪式、欢庆丰收的展演,还有割粽叶、包粽子等多项体验活动,让人们去体验久违而纯正的传统文化。 采访中,很多热爱民俗活动的学者认为,只有大多数民众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得到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实习生罗传华记者 黄伟
上一篇
美國5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公布 外國投資者大幅減持美國長期證券
下一篇
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来了!最全面的检测项目都在这里,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