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台湾牛肉面传承“家的味道”
走进面店,家的味道最先映入眼帘的碗台湾牛是几幅黑底金字匾额。现在的肉面店主于怀增介绍,匾额皆由其祖父于忻之亲笔题写,传承其中一幅写着店训“食德为天”,家的味道也诉说着于家面店的碗台湾牛变迁史。 于忻之携妻从青岛来到台湾后,肉面为维持生计,传承用身上仅有的家的味道七十块钱支起一个小摊,起初主要卖山东馒头为生。碗台湾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肉面年代,面团的传承边角料被拿来做手工刀切面,物尽其用。家的味道于怀增还记得父亲回忆,碗台湾牛用市场里牛肉摊剩下的肉面牛骨头熬制成汤、煮一碗面,就是人间美味。 老兵们在陌生的台北安家落户,大多在万华区西门町一带做小生意谋生。“山东人吃苦耐劳,讲求忠信义,所以我爷爷的生意很好。”于怀增说。 苦心经营下,于家的小摊慢慢做大,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今天的昆明街有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也转为主营手工刀切牛肉面。于老山东口音重,许多老客人喜欢称其为“老山东”,这也是这家店名字的由来。几年后,于家面店又搬至西宁南路,此后一直传承至今。 于怀增牢记祖父传授下来的生意经,把一件事做好,真材实料,精益求精。“创业容易守业难,我希望把爷爷创业和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 不止于家面店,各式流派的牛肉面店遍布台北的大街小巷。桃源街鼎盛时期更是汇聚了十几家“牛肉面大王”,一时成为台北一景。牛肉面的风靡在台北得到集中体现,于家面店也是牛肉面在台湾“发家”和盛行的一个缩影。 由于早期台湾农业社会以种植稻米为主,面食并非当地人的主食。关于台湾牛肉面的起源有多个版本,其中一种推断是:1949年后因食物短缺,小麦、牛肉等物资被大量引入岛内,加上百万来台老兵和眷属的“胃口改造”,为牛肉和面的相遇创造了条件。 已故美食评论家逯耀东教授关于台湾牛肉面源自老兵眷村的说法获得较多认可。在于怀增看来,那个年代祖父漂洋过海、历经辛苦来台落脚,要养家糊口,自己拿手的“家常面”是最简单质朴的谋生手段。这碗带有家乡味的面食也是老一辈思乡时的情感寄托。 食物最能暖人心。除了牛肉面,于怀增还坚持做手工饺子,同样传承自祖辈的配方,保留了传统的家乡味。他总提醒客人别忘记喝饺子汤,“我爷爷说,饺子汤喝下去是家的味道”。 在当地,牛肉面曾是学生果腹的上选,也曾是晚归打工族的挚爱,外地观光客对台湾美食的印象大多始于一碗牛肉面。有饕客说,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散发着乡愁和“家的味道”,也刻在台湾人的集体记忆里。 “口碑重要,味道更重要,熟悉的味道最能勾起人内心的情愫,我要努力把‘老山东’继续传承下去。”于怀增说。 (据新华社台北电)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俄羅斯:企圖制裁俄液化天然氣將「反噬」歐洲
- 车主因眼睛小被辅助驾驶误判
- 俄称如被美列为“支恐国家”或断交
- 胡锡进:建议对周劼家财产做调查
- 智慧农机,绿色未来!第二十三届广东种业博览会现代农业装备展等你来
- 解放军军机2日21架次进台“空域”
- 东部战区亮出“打马赛克导弹”
- 女子坐公交拒戴口罩:承德归我管
- 中华慈善总会回应“衡水桃城中学要求家长捐款”:正在核查
- 韩国暴雨一名中国公民遇难
- 安倍体内子弹或在现场急救时排出
- 雷克萨斯车祸多名救援司机遭网暴
- 150人已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报名持续中
- 保安用手铐控制做核酸男子 警方通报
- 阿姨1个月交往20多名男子让买水果
- 高中生暑假发自拍朋友圈被处分
- 考入名校等于功成名就的成才观有点过时了
- 疑周劼同学:他高中看不出背景丰富
- 雪碧宣布永久放弃标志性绿瓶
- 男子抢劫LadyGaga爱犬被判刑4年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