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金錢決定歷史,我決定好好讀史》:「莊園經濟」使漢朝開始了500年的下坡路

文:洪椿旭

莊園經濟使漢朝開始了500年的金錢決定決定經濟下坡路

《三國演義》在韓國、甚至東亞各國的歷史巨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漢末因宦官和外戚的好好專橫,國家政治一片混亂,讀史的下黃巾農民起義開啟了「亂世」,莊園在此背景下覬覦天下霸權的使漢始年曹操、孫權、朝開劉備時而合作,坡路時而爭鬥的金錢決定決定經濟過程使眾多讀者熱血澎湃。

可是歷史似乎很少有讀者對三國時代結束後的歷史抱有興趣。當然,好好對此多少可以理解為,讀史的下故事的莊園主人公劉備、關羽、使漢始年張飛三兄弟依次離開人世,朝開剩下諸葛孔明獨自竭盡全力以保蜀國,可是蜀國和強國魏國的差距還是越來越大,最後其殞命北伐,讀到這裡不少人都會黯然神傷。

後來就是晉統一中國,五胡亂華,長江以北被人強占,中原漢族倉皇逃離、苟延殘喘等過程而已。相比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讀者變得興趣索然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三國時期相互交戰時動用的兵力,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當時的軍事力量是如此的強盛,可統一了三國的晉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就被北方民族打垮了?

歷史學家們認為,分封地方的王族為繼位問題發動叛亂的「八王之亂」使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以及登基的皇帝們個個無能,這些都是晉朝敗亡的原因。但當真如此嗎?

除了清朝,中國歷代王朝因皇帝昏庸無能而滅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為什麼唯獨自晉朝開始,一直到唐朝之前的這一時期,漢族建立的王朝總是被外族欺淩?

當然這其中存在各種原因,但首要的原因應數「軍事改革」。北方民族借助於新發明的、強有力的新式武器——馬鐙,使重騎兵在戰場上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這裡所說的馬鐙是和馬鞍連在一起的腳鐙子。馬鐙使人在上下馬和在馬背上時得以保持平衡,是很實用的發明。在馬鐙發明以前,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弩,騎兵的戰術一般是用弓箭進攻敵方,然後退後;馬鐙發明以後,騎兵的戰術變成使用長槍的突擊戰法。

如果考慮到八世紀左右馬鐙傳到西方之後,西方世界才真正開啟了中世紀時代,那麼由此下結論「因為有了馬鐙,北方游牧民族才占了優勢」,似乎也不無道理。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裡,首次出現有關馬鐙的記載是西元477年,所以在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初)北方民族似乎也沒有軍事上的優勢。事實上,曹操只派遣少數的遠征部隊就打垮了鮮卑族。那麼是什麼給北方民族帶來了優勢?

為了戰勝游牧民族,農耕民族得採取「敗於戰鬥而贏在戰爭」的方式,即要在人數上占壓倒性的優勢。

要想建立大城市並長期居住,就需要具備先進的生產力,積極利用這些特點和游牧民族展開持久戰,可以說是必勝的祕訣。游牧民族不會種田,所以如果沒有農耕民族生產的糧食和鐵器,便會直接威脅他們的生存。

事實上西漢初期的漢武帝(西元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國庫裡糧食和貴金屬十分充足。憑藉巨大的財力,他在歷史上留下不少濃墨重彩的壯舉,如征服朝鮮、派張騫出使西域等。

漢武帝名留青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善於征戰,他如此熱衷於和西域國家進行貿易,主要就是為了得到汗血寶馬(按:中亞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亦稱天馬),以便防範北方的匈奴。

當然,即使沒有這些馬,征服北方民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切斷和匈奴的往來,完全停止供應糧食和鐵器,以萬里長城為主加強各地要塞的防禦,也許需要的時間長一些,不過照此堅持下去,匈奴是必亡無疑的。

但是漢武帝的願望是在位時就解決掉匈奴問題。所以,他透過開拓絲綢之路培育了騎軍,在西元前119年成功將匈奴趕到了戈壁沙漠之外。

把強敵匈奴遠遠的驅趕到戈壁沙漠之外雖是值得稱道的功績,可是從那之後,漢朝便開始走向漫長的下坡路。

為了改善因長期戰事導致的國家財政緊縮,朝廷開始對鹽和各種生活必需品課以重稅,令商業活動受到嚴重打擊,這是漢朝開始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而為了引進以馬匹為主的大量物品,向西域輸出大量貴金屬則是更關鍵的因素。

漢朝時期一斤黃金相當於1萬個銅錢,黃金和銅的兌換比率是1:130。和現在相比,當時黃金的價格是驚人的低廉,不過在中國和西方通商以後,黃金的價格也開始持續攀升。

貨幣供應(貴金屬供應)一旦減少,就會對整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就像前文中提到的15世紀歐洲一樣,貨幣供給開始減少時,最為通用的應對方法是減少貨幣的使用,而減少貨幣使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給自足。

事實上,「莊園文化」從東漢開始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代。所謂「莊園文化」就是指富裕的貴族們大規模開墾土地,然後利用飢餓難耐、無處安身的百姓在農場勞作,建造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圈。

這在當時是非常合乎常理的事情,但是從經濟的角度看這種做法,則非常低效。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指出,分工和交換才是快速提高生產率的首選方法。在這裡引用一下書中製針工廠的案例。

若一名勞動者不借助機器、純手工作業,一天最多只能生產一根針,但假如將製針的過程分為18個工序、10個人分工製作的話,一天則可以生產4.8萬根針。

而如果要把針的生產規模化,進行分工製作,則必須有一個每月能夠銷售140萬根針的市場。所以只有形成大規模的市場,才能開啟靠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並以此獲得巨大利潤的收益遞增世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