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參與式前瞻】總論:讓我們用參與式前瞻,窺看2050年人類社會的面貌

文:胡祐瑄(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2050年,參與參與看似遙遠,式前式前社會其實就是瞻總瞻窺未來的30年,2050年的論讓人類社會究竟是什麼模樣,很大程度是們用貌今天你我生活中每一個小小的決定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果,站在2020年代遠眺30年後的看年生活,我們必須時時自我提醒,人類沒有人是參與參與局外人。我們參與的式前式前社會,不僅是瞻總瞻窺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而是論讓實實在在2050年的世界。對於未來的們用貌想像,也許光怪陸離,看年也許不可思議,人類但過去一直去,參與參與未來一直來,在一分、一秒之間,我們又離世紀中更近了一步……

公元2020年,人類世界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大型活動紛紛取消、延期、或是轉以線上會議形式進行,然而,民主與文明進展並沒有因此就停滯不前。位居在台北市大安區某條路底,一個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小智庫,仍是在今年夏秋交界之際悄悄舉辦了兩場實體的願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聚焦數位化、人口結構變遷、氣候緊急狀態等主題上的議題,與與會者一同討論台灣未來30年的政策發展。

主辦單位為由周桂田教授帶領的「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團隊」(以下簡稱風險中心),受科技部委託執行「台灣2050前瞻轉型研究計畫」,當年度執行參與式情境分析,於今年八月底、九月中分別舉行了一梯次為期兩天,一共兩梯次的「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The Taiwan We Want」,總計聚集了超過60位台灣的青年與從事相關主題的新創產業的工作者共襄盛舉,以前瞻研究的觀點發想台灣未來三十年理想的可能。

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以「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The Taiwan We Want」的工作團隊的視角出發,首先將解釋本次工作坊的性質、舉辦目的以及議程設計,分享透過參與式情境規劃的方式在數位化、人口結構變遷、氣候緊急狀態等面向上的所得,最後針對其中幾個問題加以反思。本篇將先說明台大風險中心參與式前瞻工作坊的形成,並簡單介紹審議式民主在台灣的樣貌。

圖片2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The Taiwan We Want跨領域交流時間

前瞻工作坊的誕生

對於本次工作坊工作團隊中許多成員來說,「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The Taiwan We Want」是人生中第一次執行審議式民主相關工作,在活動正式舉辦的三個多月前,團隊就馬不停蹄地展開了一系列的籌劃,本次的前瞻工作坊中,團隊邀請到了資深參與式會議工作者呂家華女士來指導團隊設計工作坊流程、並協助培訓各桌桌長。

在一梯次為期兩天的工作坊中,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形式進行,分別是全體的討論,以及依照數位科技、人口結構變遷以及氣候緊急事件三大主題,分成三桌進行小組討論,在兩天的議程中,透過全體與小組討論的環節不斷轉換,在一次又一次反覆審視議題的過程中,一步步釐清問題的核心。

圖片1Photo Credit: 台大風險中心
工作坊參與者在「台灣2050淨零排碳」的主題中,勾勒出六大轉型關鍵

審議式民主在台灣

「2050參與式前瞻工作坊:The Taiwan We Want」屬於願景工作坊,是審議式民主進行模式的一種。所謂願景工作坊,是藉由與會者共同討論與發想未來發展藍圖,並且藉此凝聚行動者對於未來的共同基礎,工作坊結束後,工作團隊不一定能夠直接得到明確的政策建議,但透過會中反覆討論,卻可以觀察到不同立場以及背景的行為者關注的面相以及試圖形塑一定共識的過程。在本次工作坊中,風險中心工作團隊更是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之後在本系列文章將一一介紹。

那麼,審議式民主是何時進到台灣來的呢?台灣的政治運作模式主要是以代議政治為主的,由公民投票選出代議士間接參與政策制定,代議制度的優點是可以較快速的做出決策,然而卻較比較難細緻地處理政策中細節,亦有可能不完全反映部分民意,而適度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可以彌補這些不足處。

審議式民主是在本世紀才逐漸為台灣公部門採用,早期較常見的做法有公民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審慎思辯的民調(deliberative poll)、公民陪審團 (citizens jury) 等,近幾年來則是有像是公民咖啡館(worldcafé)和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日益受到關注與執行。審議式民主適合處理公共政策,2002年的「全民健保公民會議」普遍被視為台灣第一場公民會議,截至目前,台灣已經透過上述各種形式在老街改造、河川整治、核廢料處理等議題上舉行過參與式的討論。

►閱讀「參與式前瞻」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