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你知道好萊塢與寶萊塢,那知道「奈萊塢」嗎?全球第二大的非洲電影產業

文:陳之華

2014年,知道知道洲電素有「非洲巨人」稱號的好萊西非大國奈及利亞,終於在1990年後,塢與塢那塢嗎首次更新了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寶萊睽違四分之一世紀的奈萊遲來修正案,使她一夕間爆紅並搏得新聞版面 ── 暴增近89%的全球總值,從原先的第大的非2700億美元翻倍躍升至5100億美元,不只是影產業鄰國迦納的6倍,更成功擠下南非,知道知道洲電正式成為非洲最大經濟體。好萊

這出乎意料的塢與塢那塢嗎數據,讓外媒大肆報導,寶萊台灣也曾透過外電新聞介紹。奈萊而這起令人矚目的全球GDP暴增,除了因為25年未更新的第大的非數據調漲,也是因為讓國際亮眼的新興產業,如網路、電信、電影、音樂、電子商務與服務業的大規模擴展等等。其中,又以躍升為全球第二大電影產業的「奈萊塢」(Nollywood)最受世人好奇關注。

從非洲崛起,產量超越好萊塢

早在2002年,紐約時報駐西非特派記者大西哲光(Norimitsu Onishi)就曾報導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在文章刊出前,大西與編輯通話聯繫,說明自己在奈及利亞商業大城、電影製作之都的拉哥斯(Lagos)蘇魯雷區(Surulere)見聞。

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

大西告訴編輯,這裡就像好萊塢、寶萊塢那樣,但這是在奈及利亞,奈萊塢 (Nollywood)!幾天後文章刊出,標題就是〈洛杉磯、孟買靠邊站,現在換奈萊塢!〉(Step Aside, L.A. and Bombay, for Nollywood)。自此,「奈萊塢」一詞,順理成章成為奈及利亞整體電影產業的代名詞。

2016年,大西在紐時又寫了〈「奈萊塢」是如何被命名的?〉(How The Times Named “Nollywood”)。2002 年最初那篇報導,讓奈國電影產業被全球以「奈萊塢」稱呼,至今仍有不少分歧意見,像是有當地人覺得名詞帶有帝國主義影子、或認為這名字來自一個外國記者的直覺註解,不過是仿效好萊塢與寶萊塢,無法真正代表非洲這片土地的特有文化等等。

然而,「奈萊塢」的影響力與其龐大市場卻逐年日益壯大。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數據公布,奈及利亞電影產量僅名列於印度孟買的寶萊塢之後,領先好萊塢,躍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生產國。

1622546525024Photo Credit: 截取自Youtube
《Welcome To Nollywood》紀錄片裡的拍攝現場。

不靠電影院,錄影帶直接進入觀眾家門

但,「奈萊塢」是如何崛起的?一個基礎建設至今仍不完善,道路坑坑洞洞,每日供電不時出狀況的國家,拍片製片都得自備發電機,以因應無時無刻不跳電停電的大環境。這些所處環境中會遇見的困難度,絕非西方國家或身處台灣的我們所能想像,但卻創造出每年70億美元的產值,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佔奈國GDP的1.4%。

就電影發展來說,奈及利亞電影藝術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殖民時期便已發端,20世紀中期開始拍攝一些自己的電影,但尚不足以和當時其他國家地區,或和現今的「奈萊塢」產業相比。

60年代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奈國必須靠自身發展,找出電影產業的可行性。而奈及利亞與其他多被法國殖民的非洲國家有個非常不同的地方:法屬國家獨立後,仍保有原先的電影戲院、俱樂部、電影節和來自法國的贊助資源,然而殖民奈及利亞的英國對此興趣缺缺,並沒再有多餘資助。

1957年,奈及利亞拍攝了首部彩色影片《Fincho》,堪稱是奈萊塢的正式開始。爾後80年代產業開始擴張,直到90年代,才擁有更整體廣泛的獲利與產業基礎。

奈國三大族裔之一、位於西南部區域的尤魯巴族(Yoruba)有個習慣,每當部落遷移至不同地區時,便會將他們戲院式的播放影片傳統帶著走,從一個部落到另一個部落放映。

90年代,他們開始拍攝影片,將影片錄製於VHS格式的錄影帶中。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電影院播放,他們主要在市集販賣影帶,讓民眾購買回家觀賞,成為所謂的「影帶首映」(straight-to-video)模式,也成了日後「奈萊塢」興起的重要推手。

此時,奈國東南邊的另一個大族依博族(Igbo)也開始加入影片拍攝,並於1992年拍攝了一部堪稱為「奈萊塢」起點的經典影片《活在束縛中》(Living in Bondage)。這都讓90年代中期的錄影帶影片蓬勃發展,觀眾從尤魯巴人擴及到整個奈及利亞,再觸及非洲其他國家。這也就是從一年開拍200部電影,逐漸增長成今日2500部、令大家嘖嘖稱奇的「奈萊塢」傳奇。

1622546588865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Netflix專門設立「奈萊塢」頻道。

拍自己的故事,獲得本土大量青睞

「奈萊塢」初始的拍攝,不論資金、設備、經驗都相當匱乏,影片品質粗糙,可以只用一台數位相機、10000美金的低製作成本,七天內拍攝完畢。不過隨著產業發展,成本逐漸提升到15000~40000美元,拍攝時間延長到2週左右,載體也從VHS錄影帶進化成VCD,每片販售金額約在1~2美金。

因為大受市場歡迎,讓以數量取勝的拍攝製作手法擁有高獲利率,當地人也開始能以拍片、賣片謀生。獲利的原因在於,當時奈及利亞拍攝了不少屬於他們自己當地故事的影片,如同現在的電視實境秀般,將整個村落的生活文化呈現在影帶中,因而贏得廣大共鳴,受青睞程度遠超越好萊塢影片。也因故事原創性與題材本土化,形成一股風潮,席捲整個非洲大陸。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