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地區報《Merkur》報道各國對女王逝世的香港反應,特別提到香港[註]。人念人
裡面說到香港曾是女王英國的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亦即由女王派總督管治。德國它提到很多港人都在網上悼念女王,反應並愛稱她「事頭婆」(英文是香港「Boss Lady」,即女老闆)。人念人報道續說女王曾兩度訪港,女王並提到有港人說到其祖母常跟他說「事頭婆」的德國事,就像她是反應自己家人般;另一港人就說女王辭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這篇報道,香港是人念人對慕尼黑讀者上佳的國際課。很多在巴伐利亞州的女王德國人,都會從此知道香港的德國歷史。不少德國人對亞洲認識極淺,反應會好奇為何港人不是對泰王或日王有感情,而是遠在天邊的英女王。看過報道後就明白淵源,知道甚麼是直轄殖民地。或許有在慕市郊區的老夫婦,太太在吃早餐時看到報道,連忙遞給身旁的丈夫說:「一早跟你說香港不是在日本和韓國的啦,你又不相信!」然後相視而笑,丈夫佻皮地說:「總算你對一次。」。
港人對女王的感情,比很多德國人都深。原因不是戀殖或親英,而是女王是香港歷史重要的部分,正如報道提到的那位港人所說,就如家人一般。這份細水長流的感情,淡如淺水,港人不會每天都說女王萬歲,也不會全家掛滿女王肖像,而是把她視作一個遠親,或一個住在遠方熟悉的人。每次在電視上巧遇她的新聞,都很有親切感,像小學同學上報紙一樣。女王不是高高在上,要受萬民膜拜的神明,而像小時候的鄰居婆婆一樣,溫馨而親切。
德國人沒有經歷過君主立憲,心底裡或都希望國家可以有如英女王般超然於政治、受各黨各派敬重和國民愛戴的人物,調停政治紛爭,也在社會撕裂時收補裂痕、團結國家。德國人因為二戰納粹的歷史,他們曾相信一個野心家而導致如此悲劇的慘痛教訓,戰後對政治人物都不大信任。近年接收難民爭議連連,加上社會對防疫措施的種種質疑和不信任,德國社會有撕裂跡象。德國沒有像英女王般中立可信的人物,在國家遇到危難時鼓舞和穩定人心。雖然當政多年的默克爾也得國民敬重,但她始終是政治人物,有政治立場,不可能有英女王的地位和廣泛認同。
《Merkur》特別提到香港,或許是覺得角度新穎。一來是亞洲城市,而非熟悉的英聯邦國家;二來是一些前英殖,特別是非洲和加勒比海的,都對殖民統治評價負面,覺得英國殖民掠奪是他們國家貧窮和分裂的原因,因此對英女王沒好感甚至反感。唯獨港人有不同的感受,從另一角度評價這位在任七十載的君主。
七十年前的德國,同在戰後百廢待興的年代,還有國家一分為二,受鐵幕威脅的危機,他們心底或都渴望那年頭有這樣一個受人敬重、可靠可信的人,帶領他們走出沙漠,迎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