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推倒痛連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
在一個早已不需要Barbie,重來公司Mattel每年嚴重虧損的別實世界,導演Greta Gerwig 2023年上映的驗樂園苦電影《Barbie》,卻成功重新吸引世人注視眾多芭比娃娃的繫理設計、意義。推倒痛連
對許多年輕一代來說,重來Barbie這種玩具,別實不論是驗樂園苦象徵意義、娛樂性等都過時了。繫理直到我們入場觀看這部電影,推倒痛連才驚豔於Greta Gerwig的重來奇思狂想,將看似保守的別實兩性符號,重新賦予Barbie極具當代意義的驗樂園苦性別思考。
不必親手玩過Barbie和Ken,繫理因為他們親身走進你我生存的世界,再將我們帶入芭比樂園。虛構的樂園展示了性別如何建構、規訓的過程,並在眾聲喧嘩的當下,回歸到男或女或種種定義和標籤前,人類最為真實的存在。
一:一切故事從母親的神話開始⋯⋯
例如,玩具世界有,上廁所的洋娃娃:他們有食道,你給他們一瓶奶,他們就會弄濕尿布;無疑地,牛奶很快就會在他們的胃裡變成水。這是刻意要使小女孩了解未來家務事的因果關係,把她置於未來要擔任母親角色的環境中。然而,面對忠實及複雜物質的世界,孩子只能把自己看成擁有者、使用者,卻永遠不是創造者;他並沒有劃造這個世界,他只是使用它;那裡為他準備了沒有冒險、沒有驚奇、沒有歡樂的活動。——羅蘭·巴特〈玩具〉
《Barbie》的芭比樂園維繫日常循環,眾多Barbie和Ken每天重複相同的歌舞,到底是哪一刻開始改變?當Barbie忽然在勁歌熱舞詢問死亡,她覺得凡事都不對勁,連腳根也接觸地面的時候?
不,真正的改變源自一位母親的寂寞和痛苦,Gloria。這是電影有趣的轉折,我們都以為《Barbie》會按傳統套路敘述劇情,童話般的神仙,伊甸園的初民走入現實世界,與等待成長和啟蒙的青少年相遇,成為彼此的救贖⋯⋯
Barbie的確步入現實世界,憑藉玩具和主人的心靈感應,找到了Gloria的女兒Sasha。她充滿自信,抬頭挺胸走向對方,卻被Sasha連串批評刺得無話反駁,你賣弄性感、女性商品化,讓女人的生活過得痛苦等,她只能哭成淚人。
Sasha象徵的很可能就是你我,那絕多大數年輕一輩對Barbie的印象。玩具作為孩童教育的神話,太空人一飛沖天,西部牛仔的開荒,士兵在槍林彈雨間奔跑,醫生為患者開刀治療,玩偶長幼有序地開Tea Party,以至Barbie娃娃,都呼應了成人社會的世界想像。在學校之外、之前,我們從不脫離這種對世界認知的教育。
正如Sasha這位叛逆、聰慧的青少年,我們都曾憤慨地責罵這些預設的秩序,局限了人生想像和選擇的可能,揚棄這些不堪入目的玩具。於是在回憶的快閃鏡頭,Sasha對著紙箱的Barbie娃娃搖頭,母親Gloria卻果斷拿起了其中一隻Barbie,那是屬於她的寄託和希望,那是屬於她童年閃閃發亮的回憶。
回到《Barbie》的首幕,一片荒蕪的史前時期,嬰兒遍地,女性的童年只能手執另一個嬰兒娃娃,她們從小就被告知:生兒育女,是你最應該實踐的自我價值。母親作為人類繁衍源遠流長的定位,幾乎是一個牢不可破的主流神話。富有戲劇張力,光鮮亮麗、配戴黑超的巨型芭比娃娃聳立蠻荒,旁白響起一句,Barbie終於出現了。
Sasha這一代,或許仍有無數多的限制,至少可以自主不婚不育等選擇;上一輩的現實處境更殘酷,Gloria曾經透過Barbie看見母親之外的可能,卻最終還是只能當一位母親,當一位CEO的櫃檯小姐。
當Sasha開始步入青春期,Gloria感到與女兒疏離、不被需要,她回首思考自己的人生:身體出現無數橙皮紋、活得像個毫不重要的邊緣人、死亡的陰霾漸漸降臨⋯⋯這種強烈的存在焦慮,莫名奇妙滲入了芭比樂園的Barbie,諸種不對勁,都是因為Gloria的自我質疑。
如果沒有Gloria,《Barbie》的故事將不會展開,我們將無法像Sasha般看見,世界上千千萬萬個Gloria在現實和想像的世界苦苦掙扎,看著昔日的主流隨時代逝去,新的神話掘起又再次定型、規訓了一切事物,而自己偏卻仍在泥濘中狼狽前行。
唯獨逃逸現實泥濘的束縛,Barbie將Gloria帶入芭比樂園,沿著想像的繩索,才能破解生命諸種迷惘。
二:展演性別建構,芭比樂園實驗室
因此,不論是男是女,都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狀態,而是積極建構出來的一種轉變過程(becoming)、一種情況。法國女性主義先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以一句經典名言闡明這種情況:「一個人不是生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雖然男女兩性的關係不是全然相對,但是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男性:一個男人不是生來就有男性特質,而是必須變成男人。——蕾恩·柯挪《性/別的世界觀》
如果是傳統電影,Barbie和Ken在進入現實世界,大可繼續留在那裡上演性別與救贖的情節。《Barbie》的狂想在於,讓一切在虛構和想像的芭比樂園展演,就如推倒重來的人類歷史實驗室,告訴我們所謂的性別神話,不論男女的特質到底是如何建構、塑造而成。
芭比樂園是一個母系社會,Barbie永遠是主角,Ken的生存價值附屬於她們,只能留在海灘,永遠無法在Barbie的別墅過夜。每日反復不斷遭到拒絕,Ken和Ken之間因取悅Barbie而互相妒忌,所有重要職業都被女性把持,只能充當她們的陪襯⋯⋯正是現實性別秩序的顛倒,像一塊鏡子的對照。
人類學家告訴我們,其實許多原始部落是母系社會,「男人打獵,女人採集」的說法過於片面。Ken處身的樂園,除了鏡子的顛倒,更接近盤古初開的世界。無論何者,我們都看見了Ken的壓抑不滿,他為了擺脫輕視,寧願縱身撞向巨浪;為了證實勇氣,甘心伴隨Barbie離開樂園。
對於Barbie來說,充斥性慾、凝視的現實社會,讓她不知所措。但對Ken來說,開始有人看到他,有人會問他時間,有人尊稱他做先生,是從來沒有的愉悅經驗。
他迅速將其成因歸結於父權,於不同場所宣稱自己是男性以求一官半位。當然,正如你我所認知的社會,職業不單看性別,也要有能力、證書和人脈,結果Ken所相信的父權想像,與現實世界有出入,導致了那搞笑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