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士範
幾年前我跟eld第一任主編在討論時提議,馬力可以弄一個主題性的歐陪專欄,找一些各領域年輕專業人士來撰寫生活風格文章。喝杯主編聽後大表同意,新酒並取了「現正輸入中......」這個帶有趨勢、吧點杯酒吧式未來、種酒重可能性等等意味的此尊專欄名稱。後來每當我核稿或閱讀該專欄時,馬力都覺得津津有味,歐陪深感自己當初挖坑推坑的喝杯成功。
直到幾個月前,新酒我跟現在eld編輯再次討論,吧點杯酒吧式並聊到近期去過的種酒重酒吧,這時她突然襲擊:
eld:「你要不要來寫現正輸入中?」
我:「太久沒寫專欄,此尊不知道要寫什麼?」
eld:「寫酒吧啊。馬力專欄名都幫你想好了,你不是常說去新酒吧要點三杯?就叫馬力歐陪你喝三杯!」
我:「……原來被推下自己挖的坑是這種感覺。」
雖然被推下自己挖的坑,但我還是一手攀著坑邊,一手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地下去,一直用「我最近沒去什麼酒吧」、「事情太多」等藉口撐著。直到月初,我收到大誌雜誌現任主編的來信,告知因為欄位調整,決定先中止我每月固定書寫的科技新聞短文。
大誌從2010年5月創刊,而我從第二期開始參與書寫,歷經創刊以來的每一任主編(除了第一位之外其他都沒見過),就這樣一晃眼去寫了整整12年、144期。每月少了一個要花上好幾個小時的有趣任務,看來也是一個sign,暗示我不要再撐了,就放手入坑吧。
馬力歐陪你喝三杯
專欄第一篇,就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取名為《馬力歐陪你喝三杯》好了。有些讀者可能不知道,我已經持續製作一個Podcast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至今已超過五年,接近300集。
這是一個人物訪談節目,只是我們會希望用「喝一杯聊聊天」這種輕鬆的氛圍來進行。在第三季的時候,我們也跑遍大約60幾間酒吧現地錄音,不管是來賓或聽眾,都覺得這很有意思。雖然第四季之後我們回到公司內部錄音室錄音,但依然會提供「酒單」給來賓選擇,試著持續營造有喝酒聊天的感覺。
因為「喝一杯」給人的印象強烈,也因為節目和個人興趣而到過不少酒吧,所以總會有人問我,有哪間酒吧值得推薦,又或是推薦什麼樣的酒。然而酒吧視個人偏好有所不同,也跟風格、地點有關係,我會在日後的專欄慢慢分享,但在酒吧要怎麼點酒才是個好客人,我倒是有自己一套想法。
其實對於店家來說,倒不是一定要消費很多才是好客人。酒吧和咖啡店有點類似,都有一種在城市中大家相濡以沫的氛圍,所以多少沒那麼功利或商業,能夠跟客人輕鬆自在打招呼、聊天,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作為一個酒吧的好客人,我覺得就是要尊重店家、理性飲酒和結帳不囉唆。
我相信理性飲酒和結帳不囉唆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到底要怎樣才算是尊重店家呢?
點三杯酒,是一種「酒吧式」的彼此尊重
除了尊重店家的規則、不要無理的催酒、追酒、凹酒等等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一個點,就是每去一個新酒吧,至少點三杯酒。但為什麼點三杯酒是尊重店家?
雖然說過不是消費多才是好客人,但酒吧開門做生意,如果每個人都點一杯調酒(或甚至啤酒、無酒精飲料)坐上三小時,對於店家來說要經營真的很辛苦。所以後來在我能力負擔內、當天狀況許可情況下,都會盡可能點上三杯酒,作為我個人心中的「新酒吧低消」。
另外一方面,我也希望透過點三杯酒的過程,讓我能夠熟悉這個酒吧,而店家也可以熟悉我的偏好,進而雙方也都能知道彼此是否對味,對我來說一種是「酒吧式」的彼此尊重。
當然,這絕對是量力而為。如果你酒量普通,三杯就倒也違背第二點的「理性飲酒」了。
這個「喝三杯」的講法,我曾經在一些節目和活動現場分享過,有些人會接著問說,那這三杯有什麼是固定必點的嗎?我認為大概會是:氣泡先來、特色居中、經典壓陣。
氣泡先來是因為到一個新酒吧,為了暖身(胃?),所以建議先點一個帶有氣泡感、比較清爽的酒。甚至當我很渴的時候,我會像是去居酒屋一樣直接先點個啤酒再慢慢研究酒單。當然如果不點啤酒的話,Gin & Tonic、Gin Fizz、Highball等等的經典氣泡類調酒,大概就是第一杯的首選。
而點氣泡類酒品當開場,還有三個好處。第一,不管是啤酒或是上面提到的三種經典氣泡類調酒,都算是比較簡單不會花很多時間的調酒,讓你的第一杯可以不用等待太久;第二,這種酒想要調得難喝並不容易;第三,這種酒想要調得很好喝也沒那麼容易。
小食的點綴,是調酒師對你有印象的保證
我知道很多人只喝經典,覺得有些時候店家自創的調酒太過華麗、花巧、或為了特色而造成味道太特別,不敢嘗試。但我自己覺得經典也是從創意而來,很多時候喝調酒也是希望能喝到調酒師的創意和想法,所以若店家有自己的特色酒單,我都會仔細研究嘗試一兩杯。這也是打破我自己框架的一個方式,不然當調酒師問我喜歡的風味或基酒時,聽完威士忌之後都往Old Fashioned或曼哈頓走,也是有點可惜。
喝完特色之後,我如果覺得不錯,也可能會繼續點該店其他特色調酒。但若我覺得想收尾了,或許就會直接點一些經典調酒,最常點的可能是Gin Martini或是Vesper(也是一種Martini),因為酒感重、同樣不容易調好,如果調到深合己意,自然是日後列入推薦或再訪的口袋名單中。
而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用大約1-1.5小時的速度點和喝這三杯,中間或許也有點綴一些小食,那我幾乎可以保證,調酒師一定會你有印象(當然坐在吧檯前會比在桌位區更有記憶點)。當他們在調酒過程中得空時,可能會試著和你搭上幾句話,請個幾杯shot,問問你喜歡的口味和喝起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