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簽訂二十年來,第個代作一個有關「合拍片」的嫌疑常見論述是,擅於商業類型電影的人後香港電影人把其製作手法帶往內地,訓練了當地人材製作商業電影。合拍其中最常見的片時品片種就是警匪片(而最常見的名字是古天樂),當中一個常被提起的第個代作特點,就是嫌疑反派角色在結局中若非身亡,就是人後被捕。
《第八個嫌疑人》由一個香港班底製作,合拍包括監製鄭保瑞、片時品導演李子俊、第個代作編劇周汶儒、嫌疑動作指導黃偉亮、人後攝影指導譚運佳和主演林家棟,合拍加上大量粵語對白,片時品驟眼看來是合拍警匪片的新例子。但此片其實不是合拍片,而是由內地片商投資製作的中國電影,按國產電影規格製作和送檢。角色多說粵語,因為他們是廣東人,跟香港沒關係。
之前的合拍警匪片,夾在港產風格、內地市場及審查制度之間,常被人批評有「水土不服」的問題。例如劉浩良執導、吳彥祖主演的《除暴》(2020),和《第八個嫌疑人》同樣改編自1990年代的真實案件,描述公安如何跨境追凶,跟持械悍匪鬥智鬥力。即使是香港為場景的警匪片,如韋家輝編導、劉青雲主演的《神探大戰》,也是合拍片,往往在敘事折奏和剪接方面為人詬病。衛詩雅在《除暴》中飾演公安,氣質不配合,其制服穿上更是衣不稱身,其尷尬之處可說是這類電影的象徵。
雖然《第八個嫌疑人》同樣是警匪電影,但其敘事、人物和風格都不像上述的合拍片。經過二十多年的市場化發展,中國大陸警匪類型片已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所以《第》片可說是「後合拍片」的例子:「香港電影人把港產商業拍法帶上內地」的階段已過去,現在的階段,是有關香港電影人怎樣融入內地類型電影的製作模式。
《第八個嫌疑人》的「中國特色」,不在於罪犯注定插翼難飛,而是融入通俗劇的元素和「影展電影」的文藝風。《第》的動作場面集中在前半段的劫案部分,但後來的戲劇重點都是「文戲」。主犯(大鵬)逃亡隱居、退休警探(林家棟)追查、兩雄相遇和對峙,都是靜態的戲劇。最後的戲劇高潮並非警匪片常見的正邪大戰,而是人性掙扎和戲劇張力。
兩個主角當中,林家棟的角色可發揮的不多,是一個典型老差骨角色,在片中的主要功能是襯托大鵬飾演的反派。電影把這反派角色塑造為一個既會做出冷血的行為,又會表現出內心軟弱的人,在拍攝和演繹手法上,不乏通俗劇常見的煽情元素。
這種對人性的探索、徐徐推進的節奏,加上一些調度方面的心思,都使《第八個嫌疑人》的風格近接近一些中國大陸的犯罪電影,如蔡尚君執導的《人山人海》(2012)及刁亦男的《白日焰火》(2014)。這些是創作上花心思,參加過歐洲影展的「文藝風」犯罪劇情片,跟動作連場的港式警匪片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