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青春還鄉】一個北漂青年的實驗:用「教育」讓台南學童看懂台灣特有的廟宇、農村文化

以虱目魚產業聞名的青春台南學甲區,周末一到便充滿了絡繹不絕的還鄉化遊客,他們多是個北踩點拍照打卡,卻少有深度認識在地的漂青可能性。現今的實驗學甲甚至面臨了少子化、勞動力缺乏的用教育讓宇農困境,為了保留台南學甲的台南台灣特特有文化與風情,在地青年陳胤丰在年僅28歲時挺身而出,學童成立「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看懂深度耕耘第一線的村文教育現場;不僅將台灣特有的農村文化向下扎根、擴散,青春同時也將當地著名的還鄉化「慈濟宮上白礁謁祖遶境祭典」文化,成了青年學子感受台灣廟宇文化蓬勃能量的個北重要在地參與。

這一切的漂青起始點,竟源自於陳胤丰的實驗「北漂生活」,給了他堅定返鄉扎根的信念。

「先前的經歷讓我發現,全台灣的孩童都不太認識台灣的農村文化;因為他們下了課就是在安親班,這也讓我開始思考返鄉深耕這項教育的可能⋯⋯」回頭檢視創辦初衷,陳胤丰對現狀侃侃而談。

因為自小就參與農會四健會的活動,大學畢業後北上從事「水田生態教育推廣」的工作,陳胤丰與水田教育推廣之間不僅止於單純的工作,而是潛移默化成濃濃的「在地認同感」。長期推廣幼童教育的他,驚覺台灣學子們並不熟悉這塊生長的土地,更是讓他擔憂如何讓台灣的農村文化「續存」,因為如此簡單的初衷,讓他離開生活緊張的台北,回到家鄉一切重頭開始。

返鄉青年的重頭開始就好比創業,資金、時間一樣少不了,但陳胤丰一度面臨重大危機,差點讓他難以堅守信念,堅持下去。

資金燒光、創辦夥伴退出,僅剩一人卻持續堅持「農村教育」

陳胤丰返鄉後,先是成立工作室、舉辦活動,透過行動將理念宣揚開來,難以預料的是,儘管砸下自己所有的積蓄,換來的仍是與在地難以建立連結的困境。他提到,關鍵就在於當地居民對於社區在地文化、社區意識的概念仍相當「薄弱」。

地方長期缺乏社區營造的概念,使得北漂返鄉之後的陳胤丰,必須從頭開始一步步、慢慢打下基礎。提到當初的困難,陳胤丰仍是有些無力,但為了打底在地認同感,陳胤丰等於是要「從零做起」,靠著夥伴團隊與積蓄,一點一滴的積累起。

無奈花費了近三年的時光,能積累的成果仍有限。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夥伴選擇離開團隊,再加上在地推廣的難題,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解決,使得陳胤丰一度壓力大到罹患精神疾病,幾乎難以堅持下去,一切也使得團隊面臨了重大停損階段。

不過曙光此時乍現,有賴於先前的執著與經營,讓他接連申請到文化部的「青年村落計畫」、水保局的「青年回流計畫」,資金不再面臨斷炊的困境,昔日夥伴也願意兩肋插刀,時不時義氣相挺協助。

而讓陳胤丰感到最為寶貴的,是在地學校體系都相當支持他的理念,從幼稚園到小學共有四間學校願意攜手合作。更讓他感到驚豔的,是曾參與過在地農作物耕種的孩童們,原本不願意曬太陽、不願意接觸土壤,在課程的帶領下逐漸從覺得「很熱」、「好髒唷」,轉變為「很好玩」,也更願意投入課程參與和團體合作。孩子們這段蛻變的過程,連父母親、學校老師都看見了。

中華三菱青春還鄉#11陳胤丰01Photo Credit: 陳胤丰
從耕種農作物開始從零學起。青年透過換宿,協力在地蔥農採收春蔥。

耕種農作物、參與地方遶境,讓孩童傳承無形的文化資產

合作的幼稚園老師表示,孩子們長期參與鼎農村的課程後「抗壓性變強了」;孩童們從種植農作物去了解在地的特產農作物,且認識如何有效地使用工具翻土及除草,一整年的課程規劃下來,讓孩童們的心智一步步跟著農作物成長茁壯。

在地課程推廣長達八年之久,參與過的孩童已累積超過千位。陳胤丰心滿意足地表示,目前有兩名曾參與過課程的學生,上了國中後自願回來基地擔任志工,讓農村文化傳承的理念開始長出了苗頭。

不僅止於農村文化的推廣,因為第一年返鄉跟著母親一同參與當地著名的「慈濟宮上白礁謁祖遶境祭典」,使得陳胤丰開始思考:如何將在地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轉化成深度體驗課程,讓青年學子們有機會親身參與,更加認識台南學甲?

於是他透過邀請在地耆老分享、帶領學子實際參與遶境中,讓國高中生從觀看熱鬧的角色,變成實際參與遶境的主角。讓他們從生命經驗中明白,原來慈濟宮的保生大帝對於在地人而言是獨一無二的信仰力量;同時,也因起身參與、口耳相傳,這項無形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下去。 陳胤丰對此投注的心力,當地長輩皆看在眼底,為人稱道。

但對於陳胤丰而言,最為重要的仍是回到初衷—— 以幼童教育出發,替孩童們自小建立「地方認同感」,才是真正積累地方青年回流的關鍵。

中華三菱青春還鄉#11陳胤丰02Photo Credit: 陳胤丰
讓孩童們實際走進當地的廟宇,認識台南學甲上白礁文化。

「爬樹、修三合院」深耕鄉土特有資產,持續創造舞台讓青年願意返鄉 

原本單純想著找尋適合的地點設立基地,意外讓一處荒廢的三合院成了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的起點。也因為基地結合古厝三合院,讓青年學子們可以體驗古厝的翻修整理,認識與學習泥作、灰作及木作的修復工法。基地中更創造了多元的在地課程,例如對黑豆這種經濟作物的熟悉,則是從採收、脫殼到料理創作,都能在三合院的稻埕內完成。

而擁有定向越野、繩索場證照認證的陳胤丰,也發現到過去「爬樹」的童年記憶,對現代孩童來說好比是「天方夜譚」。不願見到孩童與農村大樹的互動只剩下觀賞,陳胤丰在農村中開辦攀樹課程,透過與樹木的親身接觸更加認識老樹。起初這項課程還被學校主任擔憂危險性,但在陳胤丰的帶領之下,不僅做足了安全措施,更用行動說明攀樹是一種與樹木、大自然互動的有效模式。與在地自然的互動之下,孩童們學到的不只是認識大自然,更是將愛護土地的信念根植於心。

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要做的,不僅是第一線的教育推廣,而是把台南學甲作為起始點,廣招不同縣市的青年來「打工換宿」,透過與在地農民交流、實際感受農村生活,同時將這份農村文化得以擴散、續存。

中華三菱青春還鄉#11陳胤丰03Photo Credit: 陳胤丰
帶領在地學童為老樹加上培養土及鬆土,創造孩子與土地間的情感。

如今,陳胤丰之於家鄉最大的成果,莫過於當這些學甲青年返家時,有一處地方能夠回饋、奉獻鄉土。陳胤丰舉例,他曾遇過不少在外地念書的青年,經常遇到「回家了反而不知道做什麼」的難處,但這個處境現在已有了逆轉。

陳胤丰分享道,一個曾參與過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活動的國中生,如今已是大學生,也因為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的平台,讓他願意主動返鄉參與社區的彩繪活動,對於在地貢獻的意願增加不少。

陳胤丰秉持著「體驗生活、創造生活價值」為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的經營理念,因為這般「接地氣」的實驗,讓農村文化、教育現場更加生活化,更向下扎根,建構出社區營造的氛圍。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因而成為一個讓青年歸根的媒介,讓學甲青年看見返鄉的可能性,在地生根、深耕在地。

至於未來要如何積累能量,陳胤丰不忘再次提及現今最大的困境,仍是地方居民對於社區營造的觀念薄弱。對他而言,從教育著手,讓孩童們可以在心中埋藏下「土地認同感」的種子,固然是他的當務之急,但當地社區若不持續積累關注在地文化的觀念,對於這些好不容易長起的幼苗而言,難以續存。因此陳胤丰強調,未來仍是持續「蹲好馬步」,繼續在地深耕,讓在地認同感與社區營造意識能夠「開花結果」。

中華三菱推動永續城市,長期關心偏鄉青壯年人口流失議題

中華三菱長期投入「原夢計畫」推動部落送暖活動,透過員工自發性的提案和網路社群的傳播,發現了很多為台灣這片土地努力和付出的人,2018年起,中華汽車特別投入「偏鄉學子畢冊圓夢計畫」提供車輛接駁服務,協助攝影師楊文逸前進部落,為深山部落即將畢業的孩子留下永恆的畫面。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