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人性之鏡》:人類為什麼要貶低動物?最簡單且直接的答案是因為「懼怕死亡」

文:錢永祥

人類怎麼看動物:心理學的人性人類線索

在上一講我們提到,很多人對動物是為什物最有感覺的,並且通常是麼貶一種友善的正面情感。但是低動答案還有更多的人並不喜歡動物,通常會跟動物保持距離,簡單接的懼怕包括身體的且直距離、心理的因為距離、社會的死亡距離,甚至於不能容忍動物出現在人類的人性人類生活圈裡,總要設法將這些流浪動物、為什物最野生動物,麼貶以及害蟲鼠輩驅離、低動答案捕殺、簡單接的懼怕消滅。且直很多人害怕動物,因為很多人討厭動物。

更多的人只把動物看成工具或者資源,認為他們生來就是要為人類所使用的,使用的時候也許不應該採取過分殘暴的手段,不過這並不代表動物具有任何地位,更不會認為人類需要從道德的角度去對待動物。當然,還有許多許多人,生活中根本接觸不到活生生的動物,動物從來就沒有進入他們的腦海。

因此,在探討人類跟動物有什麼道德的關係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人類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去看動物的。畢竟,了解了人類看動物時的心理機制,才能知道動物倫理需要處理的人類態度是怎麼產生的。在這方面,近年來興起的道德心理學,正開始積累一些研究的發現,多少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線索。不過需要說明,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還剛開闢,經過實驗在一些現象之間發現的關聯,還是相當零散的,作為線索可以,但還不足以全面掌握人類面對動物時的心理機制。

一、幾種看動物的心理機制

人類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在求生存以及適應環境的壓力之下,形成幾種跟動物的關係,影響到了人類透過什麼心理機制看動物,甚至於遺傳到了今天的人類。這種機制可以分成兩類:一方面的警戒跟敵意,以及另一方面的接納甚至於友善。

(1)對抗與警戒

先談警戒跟敵意。從遠古的猿人階段開始,人類跟其他動物包括其他的猿人,就處在一種獵食跟被獵食的關係之中。人類需要獵殺動物作為食物,但也必須保命,避免自己被更凶猛的動物獵殺吃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關係鐫刻在人類的知覺官能上,直到今天,即使是初生幾天的嬰兒,對於動物的形狀與動作,也要比對於植物、對於其他物體更為敏感。這很顯然是演化過程中出於適應的必要而產生的結果。在獵食的需求與被獵食的威脅之下,人類必須盡早發現周遭的動物,以便採取必要的接近或是躲避的策略。獵食與被獵食,決定了人類跟動物處在一種對抗的關係之中。

動物對人類還有另一方面的威脅,那就是傳染疾病。對人類有害的病原體之中,屬於人類跟動物共生的占了六十%。而人類會吃動物,包括動物的屍體殘骸,也增加了感染疾病的機會。早期的人類當然並不了解動物是透過什麼機制傳染疾病的,不過與動物保持距離,不要太親近,顯然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在此之外,對於屍體、排泄物等傳染媒介保持警戒,促使人類發展出了「噁心」這種情緒和生理的雙重反應,顯然也有其演化上的功能。

簡單說,對抗以及警戒、提防這種種敵視的態度,構成了人類看動物的一個基本角度。

(2)馴化與親密

但是人類除了需要提防動物,把動物視為威脅之外,卻又不能離開動物,必須跟動物形成比較正面的關係。人類進入農耕階段之後,開始飼養家畜,作為穩定的食物與勞動力的來源。貓、狗也進入人類社群,成為同伴動物。無論是家畜還是同伴動物,都需要照料,甚至於跟人類產生情感上的互動,這代表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看動物的方式,也勢必包含著友善的一面。

人類開始飼養同伴動物,很可能是出於現實的需要,但根據研究,把某些動物當成寵物,也就是在功能性之外尚有情感的一面,跟演化過程中所謂的「幼態延續」(neotency)現象很有關係。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說,動物如果維持幼兒時期的某些特徵,會獲得比較多的照顧,對他的生存有利,所以有其演化上的意義。特就人類跟寵物的關係來說,貓狗等動物的臉部往往呈現嬰兒的特色,例如眼睛大而圓,耳朵、鼻子、嘴巴分明,嘴角上揚像是在微笑,表情跟頭部的姿勢像是在回應人類,身形、動作也符合人類的「可愛」標準,特別容易激發人類對他們保護、照料的欲望。這種關聯,在人類對動物的正面看法上發揮了一些作用。

除此之外,人類「擬人化」的思考習慣,在塑造人類對動物的正面看法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功能。擬人化是人類的一種必要的本能,就是必須把人類的生命模式投射到外在的對象,通過自己熟悉的角度,才能了解各種事物以及現象。巫術以及各種宗教,想要理解跟影響自然界的現象時,通常會對自然界的物體以及力量加以擬人化。古希臘羅馬神話裡的天神,都具備著人類的完整形象跟性格;民間信仰裡的雷公、電母,山神、樹神、河神、一直到瘟神,也都是擬人化的產物。

就動物而言,人類為了狩獵的需要,會設想動物跟人類一樣思考跟行動,這樣子人類便可以預測動物的移動路線以及行為,有利於捕獲獵物。但擬人化也投射了一些人類的特質到動物身上,從而拉近了人類與動物的距離,讓人類跟動物生活在同一個意義空間之中,甚至於可以產生情感的互動,讓某些動物成為家族的親密成員。

人類雖然逐漸跟動物發展出密切的共存關係,不把動物完全當成具體的威脅,甚至於承認動物擁有一些優點和長處,值得利用,但是人類仍然需要強調動物的地位低於人類。事實上,人類一方面要將動物擬人化,但另一方面又必須拿動物當作負面的對照組,來跟自己對比,才能想像和界定什麼是「人」;結果,通常所謂人類的特質,正是那些人類所獨有而動物缺乏的特色。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動物能成為人類的鏡子,讓人類看到自己;人類絕對不需要借用植物來界定自己。所以人類一向認為,理性、語言能力、自我意識等等人類獨有的特色構成了人類的本質所在,人性所在。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