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台灣,醜嗎?》:許多曾經被你當成「毫不起眼」的美,裏頭往往藏著恆久的大美

文:林淵源(建築師)

我們的台灣頭往城市美不美?

這個問題從當年讀建築系的時候,就開始有人問我,醜嗎成毫可是許多我的答案卻是隨著自己年紀增長,而變得越來越模糊。曾經著恆這當然非關老花眼或是被當不起審美疲勞,而是美裏越發覺得,當我們在問這個世界的往藏種種美或不美的時候,是大美不是得先想一想,「美」是台灣頭往什麼?

「美」這個字很尋常,從小就圍繞在我們的醜嗎成毫身邊,但關於美的許多意義,大部分時候,曾經著恆我們卻只停留在淺層的被當不起「漂亮」與否,少有人真正用心挖掘其字義的美裏底蘊。久而久之,往藏我們也讓自己活在淺碟意義的日常,於是就只用「漂亮與否」理解周遭事物。而這樣的習以為常,也建構了一種只討好眼睛的審美價值。

這也正是公共電視台「藝術很有事」第73集節目《台灣,醜嗎?》的意義,我總覺得,如果一個城市裡有好多人在討論「城市美不美?」、「公共空間美不美?」、「我們的建築美不美?」,就表示越來越多人啟動了獨立思考與不盲從的自覺與反省。

在這一集節目中,由兩位青年建築工作者為我們帶出思考的起點,一開始就讓觀者不由得自問:「我們居住的現狀是從何而來?又該朝向哪裡走去?」這些看似平常的提問,卻像重擊般的哲學省思,帶著我們展開一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般的城市小壯遊。

影片中,導覽者帶我們走進新竹這個百年風華堆疊出來的城市,深入了城市被忽略的空間,進行美學可能性的再探索。讓一處老舊到莫名所以的公共建築,蛻變出新的表情,成了新的街道風景,讓建築被人重新看見,也讓市民重新看見街道的公共性。

接下來,龔書章老師提醒了我們,「美」不該只靠視覺分辨,而「醜」也不是由好惡粗糙地定義。我們可以拉開更廣闊的歷史視野,欣賞聚落的有機成長,看見城市原生紋理的珍貴性。關於「美」這件事,應該是對城市發展的脈絡更多元的爬梳後,所體會的包容與共融。

城市美學_4Kcolor_0209_mxf_20220315_161724_07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台灣,醜嗎?》劇照

走出了歷史蟲洞之後,再由王俊雄老師,帶著我們走進一個以「幸福」為名的公共空間改造案例。在這裡運用「減法」的設計思維,打開了一所小學校園的圍牆,形成透明的邊界,也縫合了人行空間的視野,落實了「步行城市」的理念。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座沒有年齡限制的溜滑梯,喚起了參與者的童心,卻無需任何矯情的童言童語的具象圖騰,為我們上了一堂充滿啟發的美術課。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看畫展的人問:「這在畫甚麼呢?」、「怎麼畫得不像?」等等如同四則運算般的問題,總想在某個藝術對象的身上,快速找到四海皆準的答案。結果卻是花時間解一個不存在的方程式,而錯過了美好的心靈饗宴!這也正是淺碟型審美觀的社會現象之一。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著資訊快速分享的時代來臨,文字與影像狂潮造就一股又一股的資訊海嘯。上一封才剛收到還沒空細讀的網紅景點介紹,卻可能在下一封的訊息裡告訴你,它已經過時了,請關注下一個吸睛打卡點,不斷輪迴。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人察覺自己其實已經消化不良,卻只是焦慮於資訊不足的恐慌,於是再度掉進另一個囫圇吞棗。

而這廂正泅泳在種種「類知識」的資訊風暴時,那廂卻不斷有揮著美學大旗的「美學人士」,拼命將外國的建築風景移植到自己的街道,再冠上美麗深邃的詞彙,讓「極簡主義」、「侘寂」、「Art Deco」等這些原本該是慢慢品嚐的文化底蘊,成了商品說明書的文案,再度投了「淺碟審美觀」的速食胃口。

曾聽過一位美學大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美學太多,美太少。」諷刺的是,後來我也在某則醫美廣告的文案上看見這句話,旁邊配了一張剛完成微整手術的網美照片與破萬的按讚數字。

《藝術很有事》拍攝現場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拍攝現場

我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建築師很有事》,其實更有事的是台灣的建築。可是就像我書裡面講的,如果一段愛情裡所有的對話都是「沒事、沒事」,我敢說這段關係一定非常有事。而如果你跟他還有更多的他們,也都覺得台灣的建築很有事,那表示這塊土地上很多人都在關心這個議題,也正為了捍衛各自心中的答案爭論著。

像最近剛剛開箱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一露臉就火上了風頭。有人覺得這盤皮蛋豆腐真讓人難以入口,偏偏就有人覺得創意無比。揶揄與讚美的聲音在媒體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這種城市建設的美好與否,往往都得等待時間的積累才得見分曉。就像當年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揭幕的玻璃金字塔,還有更早之前曾讓市民吵翻巴黎天空的艾菲爾鐵塔,都從當初的驚世駭俗,變成今天好多人旅遊時的美好回憶。

台北市士林區前港公園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台灣,醜嗎?》劇照

議論城市的美,並不會讓城市立即變美,但如果讓對話的聲音一直存在,那麼城市會朝向屬於自己的樣子而長著、也老著。從而讓日常的「審美」這件事變得深刻,看見更多曾經被你當成「毫不起眼」的美,那裏頭往往藏著恆久的大美。

談了半天,這篇文章並沒有要回答開頭的那個老問題「我們的城市到底美不美?」但請別誤會了!不是這個問題不該問,相反地,我們應該要時常問,從不同的角度去問,用不同的立場問,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問。不過請記得,先別急著要答案,就讓思考與討論在你我之間多飛一會兒,讓更多人都來問,也都來想這個問題。

「美」應該是一種疊石成山的「緩」素質,只要持續找尋,我們就會一直走在朝向美的路上,萬物如此,城市也是。

延伸閱讀

  • 遲來的皮蛋豆腐: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開箱報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