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突破传统育种瓶颈,生物育种技术让选育结果“可看见”
让鱼虾按照设定的方式成长,让遗传性状变成“可视化”……近年来,巨变技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突破越来越多新技术、传统新理念应用于水产育种,育种育种育结种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得到显著推动。瓶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生物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验;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经过数十年历程,我国养殖水面增长趋向饱和。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养殖业需要更多生长快、抗逆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种苗,对种质改良提出了新的要求:更精准、更高效、效益更显著。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意义更加凸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水产生物育种技术在贝类、鱼类等品种选育上加快应用,为良种选育打开了全新视角。 生物育种带来巨大改变 “生物育种技术作用巨大,运用前景广阔。”在2023年11月举办的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表示,未来海洋养殖向深远海和工厂化方向发展,设施养殖,投资大、成本高,对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因组编辑、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将带来巨大改变。 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匡友谊课题组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无肌间刺鲫鱼;到2022年,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2023年,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团队在培育无肌间刺武昌鱼的基础上,培育出无肌间刺草鱼。该团队还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合作,培育出无肌间刺银鲫,让鲜美的鱼肉摆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普通草鱼和无肌间刺草鱼对比。 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开发建立了扇贝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完成多种扇贝的基因组图谱绘制,使中国成为国际扇贝基因组资源中心。其带领团队突破水产生物高通量基因组分析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扇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利用相关技术,团队选育出多个水产新品种,使我国水产育种技术居国际领跑地位。 运用基因技术选育的扇贝新品种“蓬莱红4号”。 西南大学王德寿团队在罗非鱼建立基因编辑平台,建立了100余个基因突变系,使罗非鱼成为规模化开展基因编辑的养殖鱼类,实现性别、生长和体色的人工控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性别、生长等性状的人工控制,甚至还可控制体色、体型,更易获得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优良新品种。 破解复杂性状选育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育种以杂交等传统手段为主,此类方法对体重、性别等明显性状选育较有效。随着养殖业深入发展,对抗病、抗逆、驯化等复杂性状选育提出更高要求,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家们开发出基因芯片等新型工具,可精准评估遗传性状,成功破解复杂性状选育难题,为良种培育打开了新路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团队研制出我国首个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该技术填补了我国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的空白,开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编辑之先河,由此推动了我国在各种海水养殖鱼类中开展此类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育成牙鲆“鲆优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等海水鱼新品种,还开发出国内首个大菱鲆育种芯片“菱芯1号”,极大促进海洋养殖种质提升。 半滑舌鳎新品种“鳎优1号”。 厦门大学徐鹏团队依托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联合开发出首个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宁芯”系列芯片。“宁芯”系列芯片可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筛选鉴定效率。利用相关技术,可进行大量基因型的准确鉴定,使大黄鱼基因组育种全面“芯片化”,大大推进良种选育的高速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团队研发了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鳜鱼40K液相育种芯片“鳜芯1号”。该技术可精准评估遗传性状,进行复杂性状的筛选培育,使性状评估转化为可视参数,让选育种工作提速提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看见”未来的培育方向,加快推动鳜鱼全基因组选育和良种创新。 集中展示生物育种技术最新进展 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生物育种已成为提升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从去年起,水产生物育种项目启动,支持重要海、淡水鱼类生物育种项目,在于尽快突破重大关键生物育种技术创新,这预示着中国水产育种将迈入现代化育种的新征程。 11月22-24日,第五届水产种业博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将在广东南沙举办。届时,活动将集中展示国内外水产育种的最新进展,2024年全国水产新品种也将集中亮相,并邀请国内外一流水产育种专家,共同打造水产种业科研、资讯、交易和流通平台,共谋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新篇。 撰文:孙岁寒 来源:南方农村报 突破传统育种瓶颈
精准评估遗传性状
水产种业盛会即将开幕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云南3种胶质食用菌营养成分分析与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二)
- 石狮市服装智能制造园改造提升“两手抓”
- 上半年城乡居民收支分析出炉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41元
- 兴泉铁路清流至泉州段进入动态验收阶段
- 奶粉中营养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一)
- 泉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召开
- 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637.87亿元 同比增长2.5%
- 泉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新增10个乡镇全域推行
- 央企9月利润1119亿连续两月超千亿
- 泉州三件作品入围第三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 精细整改到位 市领导到鲤城调研创城工作
- 泉州建成5G基站近1.5万个 投资金额超30亿元
- 加沙地帶衞生部門:本輪巴以衝突已致加沙地帶3.1萬人死亡
-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不好买?泉州开辟定点医院和药店两个渠道
- 泉州首推“零工市场” 标准化建设
- 泉州:招商引资年度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 在地下2400米探索人类认知边界
- 2022德化瓷博会将于9月28日开幕
- 应对暑期驾考高峰 泉州交警推出多项便利措施
- 2022年“工爱·阳光圆梦桥”金秋助学首批助学金发放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