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這樣說話很傷人》:不是你的錯就不要習慣性認錯——這五種狀況下道歉容易變質

文:王高來

對不起——在某些情況下,還不如別道歉

「我習慣凡事都先道歉。這樣種狀因為我以為只要有禮貌,說話傷人對方也會善待我。不的變質不過經常道歉卻讓我身邊的錯不錯這人對我更不好,對他們而言,習慣性認我就是況下個『經常犯錯的人』。有時候明明不是道歉我的錯,但我還是容易道歉了,結果對方卻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完全不懂得自我檢討。這樣種狀」

像這樣,說話傷人有些人會習慣性認錯。不的變質這樣做在大多數情況下雖然能息事寧人,錯不錯這但有時也會讓自己覺得屈居弱者而心情變糟,習慣性認而你出於善意的舉動,也可能會令對方更囂張,或許還會被譏笑是「好欺負的人」。

如果能瞭解在哪些狀況下道歉容易變質,就能用更正確的態度來應對。本文將介紹不需道歉的五種狀況。

狀況一:別人問了觸犯你隱私的問題

「你結婚了嗎?」

「沒有。」

「為什麼?」

「喔⋯⋯就⋯⋯本來想先存錢,等二十八歲再結婚,不知不覺就這樣了⋯⋯」

並不一定要說「對不起」才算是道歉,「覺得自己似乎犯了錯」的態度也帶有道歉的意味。

像是上述對話中的「為什麼?」詢問的是對方對於人生的選擇和態度,這是個很私密的提問。根據雙方關係的親疏程度,這種問題可能會讓人覺得是很沒禮貌的問題,然而聽者卻特意解釋自己的想法,就像是在替自己的選擇(「不結婚」這件事)道歉一樣。之所以會有做錯事的態度,是因為你也認為自己並未依循社會的期望與規範,朝大眾認定正確的方向行進。

如果你覺得對方的問話讓你覺得心裡很不舒服,或惹惱了你,就不需再多做回應了。倘若是聰明人,就能聽懂你簡短的回答代表什麼意思。

「你結婚了嗎?」

「沒有。」

「為什麼?」

「不知道耶!」

「到底是為什麼?怎麼沒結?」

「我覺得『沒有』這兩個字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

狀況二:當你還在追求夢想

「你有按時吃飯嗎?」

「有啊,就⋯⋯隨便東吃西吃。」

「哎喲,我請你吃飯啦!多吃一點。你這樣生活多久了?你要堅持下去嗎?」

「大概有一年了,但我打算再繼續試試⋯⋯謝謝你的關心。」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有時生活會過得捉襟見肘,或許也會自我懷疑,為了不知究竟能否達成的目標而忍受辛苦,是否為明智之舉。這些失落徬徨、缺乏自信的想法都在所難免。

與其堅持自己有夢有理想而與對方爭論,還不如簡單表明想法並向對方致謝後,就趕快結束這個話題。因為正如對方所說的,自己目前還處於夢想未竟的路上,一切都是未定之數,沒有立場與對方辯駁。

不必要的道歉在對方看來就是在向他求饒,譬如說「抱歉讓你看到我這樣」,這樣說彷彿你是在拜託他趕快結束這個話題。對方也會認為你是因為對自己的選擇缺乏信心,所以只好把話題岔開。

然而,你的人生應該由你做主,沒有人有權干涉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夢想與價值觀,生活重心也不同,你不必向任何人解釋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事,那只與自己有關。即使被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批判,你也無須為此向任何人道歉。

狀況三:對他人提出請求時

道歉有時是一種代表禮貌的慣性語言,當人們在提出請求時,常以

「不好意思」開頭。

「不好意思,可以告訴我剛剛開會的內容嗎?」

在這個句子中,與「對不起」相比,「不好意思」更接近於麻煩別人的慣用說法。有些人會在拜託他人時,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似地不斷道歉。

「英洙,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看一下二○二○年上半年的使用者分析資料嗎?」

「喔,好的,但我現在有急事在處理,忙完後就找給你,請稍等一下。」

「不好意思麻煩你,拜託了。」

「不會,我找找看。」

「找資料很辛苦吧!不好意思。」

「喔,找到了,在這裡。」

「你那麼忙還麻煩你,真不好意思。」

「沒關係,辛苦了。」

不必要的致歉,可能會讓對方願意接受你請託的那份善意變成是一種義務。在這種狀況下,接受他人的幫忙時,最好說「謝謝」而不是「不好意思」。

狀況四:無法符合他人的期待時

無法符合某人的期望時,道歉是能避免衝突的方法。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錯,甚至覺得是被情緒勒索,就別急著說對不起,而且這樣做並不見得不好。畢竟「沒達成對方的期待」跟「欠對方錢」是不一樣的,你並不虧欠他那個期待。

「你不想讓媽媽難過吧?」

有些媽媽在教訓小孩時會這麼問。發展心理學家指出這句話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因為常聽到這種話的小孩,會為了達成母親的期望而唯母命是從,並且覺得自己彷彿對誰有所虧欠。日後他也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究竟是什麼。

我們往往花費許多時間在達成你所重視的人對你的期待上,這件事是對是錯並沒有標準答案,但你絕對不能忘記:「我們並沒有虧欠任何人。」

狀況五:根本就不是你的錯

當有人犯錯,當下的尷尬讓氣氛變緊張時,覺得應該做些什麼打破僵局的那個人(但犯錯的並不是他)會率先道歉。

(叮咚!外送來了)

「有點晚耶!」

「哎呀!這附近的巷子有點複雜,所以迷了一下路,哈哈。」

「喔⋯⋯這個社區的確是有點複雜,抱歉。」

「蛤⋯⋯?」

在這種狀況下,道歉並非真心的,因為其實自己並沒錯。會習慣性地向人道歉的人,大多屬於這種情況,這是替對方製造道歉理由的「被動攻擊型行為」。意思是:「我都已經道歉了,你也要道歉」,讓對方察覺到你的企圖,並跟你一樣道歉,才能讓這段對話完美結束,是有附帶條件的道歉。

「平常我都會說『不好意思,借過一下』,但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不好意思。那個人幹嘛要擋在那麼窄的路中間(或門邊)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