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五夜燒鵝: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

《香港電台》製作一向講究慢功出細貨,夜燒資料搜集充足、鵝蔗場景鋪陳多樣,價錢交出級作和商營傳媒大件夾抵食的燒鵝製作風格有差異。然而2017年《五夜講場》孕育的夜燒時候,有人提出以「文、鵝蔗史、價錢交出級作哲」(文學、燒鵝歷史、夜燒哲學)作為一周三晚清談節目的鵝蔗主題,大家都嚇了一跳,價錢交出級作如此嚴肅艱澀,燒鵝會不會沒有人收看?香港社會一向被貶為「文化沙漠」,夜燒如此學術討論會不會太過冷門小眾?

至2018年「文、鵝蔗史、價錢交出級作哲」三晚之後,三個晚上擴充至五晚,加入了「社科(早段是經濟)、科學」,讓《香港電台》的錄影廠要比高等學府更有學術氣息,冷門但尖銳的「暗物質、暗能量」「量子力學」不只是外購西方節目才敢觸及的題材。

白先勇、Serrini、黃秋生也來講文學和哲學,讓尋常百姓也可以一享大學級教育之樂。原來香港的電視台,都可以容納在學術領域上最前瞻的題目。

《五夜講場》能在主流媒體開播,可以讓連上了年紀的師奶,會年輕子女一起於客廳收看,促進世代和諧。有人打開電視,剛好這晚哲學題目講「反啟蒙」。讀飽書的年輕人問阿媽,「妳看得明白嗎?」阿媽被啟蒙了:「看不明白也沒所謂,唔明白都可以看一看。」

公眾教育、讓高等教育不只是一小撮考進大學的人士的專利,而是免費在公眾平台供市民收看,那是公共廣播的使命,也能彌補商營傳媒未能覆蓋的空隙。

這個節目,應該雲集了全香港最多年輕學者的足跡。「學者、教授、博士坐埋一枱,可以隨時jam出個節目來。」以往名嘴們主持清談式節目,和這批年輕學者的風格不同。學者們教慣書,他/她們習慣了備課充足,每集總要塞進最多的知識。「那個訊息量、學術濃度,嚇死你的。」

五個夜晚,五個班底,一班學者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外,還不停為這個節目作預備。為了準備一集節目,這些夜貓子學者,習慣了通宵達旦刨書,翻論文,為了這個《五夜講場》節目,也預備得像學術研討會般認真。一個晚上,一覺醒來,打開手機,百幾條短訊在手機下載要足足一分鐘。

這些學者傻的,因為他們太珍惜這個平台。現在當個年輕學者,壓力巨大。博士畢業,才是艱苦的學始。不少博士生替多間大學兼職任教,時薪出糧,暑假零收入,稱為「流浪講師」。

好彩一點,獲得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三年又三年,兩張合約,除了教學工作,還要出版國際級學術論文,對學術世界需要有一定影響力,通過層層考核,至第六年若能成功獲得晉升至「副教授」,才能過穩定一點的日子。高壓評核下,不少學者都身心俱疲。

學術是一個孤獨的領域,學者也是枯燥的工作,不少時間是孤單作戰,在象牙塔裡研究一些外人不明白的東西。但愛上學術的人,都是有點瘋狂,他們對自己專長領域熱情澎湃。這群工作壓力甚大,有點孤獨,又有強勁爆炸力的年輕學者,終於在五年前遇上《港台》一樣傻勁的製作人,一拍即合。

這批學者畢竟只有二十至三十多歲,在學術世界尚算十分年輕。Work Hard, play Hard. 《哲學有偈傾》的師兄弟,同期成立《好青年荼毒室》,出版哲學書籍。本來甚少與主流社會交雜的哲學家們,忽然讓不少社會人士,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在學術世界掙扎浮沉,在《香港電台》卻找到了一個抒發自己的平台。一位《真係好科學》的主持說:「從小到大,我都夢想香港會有廣東話的科普節目,終於給我在《港台》遇到了。」

本來一班在課室或講堂教書的學者,來到直播室,不少人最初有點生硬、太過嚴肅,嘩,要錄一整個小時的直播節目,廣播技巧不容易。看到《港台》幕後製作人舉高手指倒數「五秒、四、三、二、一」,大光燈在照射,攝影機的小紅燈跳來跳去。內向的學者們,靦腆的書生們,冷汗都要流下來,頻頻食螺絲,最初主持電視節目,嚴肅得像舉行學術研討會。

但節目錄製了五季,已經多達逾六百集,不少最初生硬的學者,基因改造了,現在望着鏡頭眼神自然,對着只有五秒的剩餘時間,也能揮灑自如風度翩翩打圓場。正當學者主持們慢慢進化,在鏡頭前表現自然,像與觀眾閒話家常,又能把艱深的學術概念帶入百姓家的理想狀態,卻又遇上今次《港台》忽然叫停製作。

這個可能是全香港雲集最多學者和博士的節目,但製作成本並不高昂。幕後人員兼任不同崗位,基本上學者們收最實惠出鏡費。加上製作流程順暢,實時錄影減少剪接後期工作,只需1.5小時的開廠時間,便能錄製近1小時的出街節目,效率高,經濟實惠。

我曾經在節目開播,到節目停播的五年之間均有參與《五夜講場》,出席了五集節目,包括「哲學有偈傾」、「文學放得開」、「學人串社科」,談及的題目,由新聞與真相,到紀實文學,到最近的明星與社會文化。

我真切體會到,《五夜講場》是一個香港電視廣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存在。節目從構思到製作,達到多贏局面,既能讓在學府裡的學者把自己的專長講解給普羅大眾知道;也能提升民智;《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承載着這種教與學的管道,比商營機構更合適,更責無旁貸。

這個節目讓市民安坐家中,也可以放眼世界,以古鑑今;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社會,總會想辦法把知識普及化,讓人們多動腦筋多思考。

200334998_4201560879932305_2036581101350圖片由作者提供
《五夜講場》啟播及換季時的宣傳活動及錄影廠留影。

年輕學者也珍惜這個平台,他/她們願意奉上自己的所知,為《香港電台》作主持,以「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每個周日晚上,有求知欲的香港公民,安坐家中,可以接受學術啟蒙,這些日子,卻忽然因為《港台》宣佈「節目調動」、「節目有新攻勢」而暫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