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不亚于毒蘑菇,夏季吃海鲜小心贝类中毒
2024年5月底,在上海某海鲜排档吃完饭,林霖没喝酒,却有点“上头”,面红眩晕,约一小时后才有所缓解,就医后初步诊断为贝类中毒。 不止是林霖,贝类中毒事件近期在多地频发。 2024年5月28日,美国俄勒冈州卫生局(OHA)报告称,当地暴发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已导致至少20人患病。患者在海岸自行捕捞海虹(又称贻贝、青口、淡菜)并食用,部分已住院。4月28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报告一起麻痹性贝毒中毒个案,两名患者在家中食用海螺、扇贝、海蚌后,出现四肢和舌头麻痹、呕吐、晕眩等症状。 比起走红网络的“红伞伞白杆杆”“看小人跳舞”毒蘑菇,贝类中毒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贝毒的危害并不在毒蘑菇之下。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全球每年约有两千起麻痹性贝毒引发的中毒事件,死亡率达到15%。 贝类毒素造成的危害大,几乎每年都被权威机构提醒谨慎食用。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区域5月、东海6月高发贝毒,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蛤蜊等双壳贝类(指有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理事长王松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4-8月既是有害藻华高发季,也是多数双壳贝类陆续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特别是7-8月双壳贝类普遍消瘦。从安全和风味角度,夏季建议慎重食用双壳贝类。” 刚出现中毒症状时,林霖没有意识到原因,餐桌上都是熟悉的菜品,而自己并无过敏先例。他和朋友在网络秦皇岛检出海虹贝毒超标
- 最近发表
-
- 警方通报胡某宇失踪事件调查进展:未发现其在校内被害、自杀、发生意外的痕迹证据
- 《感動全場的演說之道》:你覺得TED Talks百大講者18分鐘演講裡會舉幾個例子呢?答案是一分鐘一個
- 中國學者匿名吐心聲:習近平根本不了解世界,軍事入侵台灣不太可能達成
- 美國諷刺漫畫《呆伯特》作者建議「白人遠離黑人」遭數百家媒體封殺引發言論自由爭議
- 馬斯克突然宣布!特斯拉全球裁員或波及上萬人
- 《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為什麼別人總是那麼厲害又活得精彩?——你今天FOMO了嗎?
- 烏克蘭鐵路屹立不搖護送領袖、撤離難民,成力抗俄羅斯戰火的精神象徵
- 【藝文圖表】2023奧斯卡獎看點不只楊紫瓊,五大獎亞裔入圍者也創新高
- 日本原子能機構茨城設施確認2處放射性物質污染
- 嘉義市驚傳槍擊案,10大槍擊要犯「瘋琴」盧照琴公司遭開槍,槍手自行投案稱不滿性騷擾案判決
- 随机阅读
-
- 评论:网售处方药不能让处方规矩“打折”
- 【小說】《米奇7號》選摘:死那麼多次的好處是,我算是長生不死了,不過是比較爛的那種
- 【專訪】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希望大家忘記這裡是「藝術文化中心」,而是放鬆與療癒身心的首選之地
- 誰在非洲發明了東亞功夫?如何撰寫武術「真正」的歷史
- 北京出台20条中小学科教新政!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
- 愈想吃棉花糖愈要冷靜:羅智強、韓國瑜、郭台銘如何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 攝理教前教友:我身邊有認識的姐妹被要求拍過裸照
- 《創作的基因》小島秀夫X星野源對談:我想讓大家體驗只有在遊戲中才能經歷、同時卻是誰也不曾嘗試過的事
- 选桂品到“浙”里!广西“桂字号”农业品牌亮相杭州
- 【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選摘:最後我還是睡著了,儘管媽媽沒來和我說晚安
- 普悠瑪出軌案高院駁回檢方上訴,列車駕駛員尤振仲「過失致死」判刑4年半定讞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二):期盼已久的兒子,成了被異鄉的漁民撈起的屍體
- 以茶会友!这里的“茶”不一般|汕尾的百变吃法①
- 美國「呼巴掌大賽」網路爆紅,是格鬥盛會還是蠢事一樁?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一):「不准火化要保留全屍」,黃媽媽決心對抗軍方
- 《由化學建構的世界》:這世上或許沒有「女巫」,只有麥角菌中毒的可憐女性
- “零糖社交”渐成时尚 “Z世代”热衷把“糖”留给自己
- 擔心乳癌風險「拒喝豆漿」有道理嗎?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反而有助於降低風險
- 主持人內克推出《H.I.T.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探索台、客、原民音樂母語歌曲的故事
- 阿里山英迪格酒店「睡兩晚噴七萬」惹議:明明合法合規,仍引起軒然大波的三大關鍵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