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冰山是個內在工程,當內在改變了,外在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文:李崇建

內在是李崇人的根源

朋友M從事自由業,經濟狀況沒問題,建談工作時間又可掌握,冰山變外但他將重心放在工作,望冰問題努力忙於賺錢,山個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內工內改也疏忽了家庭。程當

既然從事自由業,李崇應該調整工作比重,建談求更好的冰山變外生活質量,但是望冰問題他並不願意。他的山個身心彷彿被困住了,常抱怨自己很疲憊。內工內改

為何不做出調整呢?M給出一個理由:「我沒辦法調整。程當如果我不多賺點錢,李崇我會感到很害怕,沒有安全感。」

無論局外人怎麼說,也無法讓M改變。

M的例子很常見,生活陷入循環,卻又不得不如此,M感到相當無奈。但局外人亦常感嘆,既然工作時間自由,經濟條件又許可,為何不調整時間,讓生活品質更好呢?

以冰山圖像檢視,「時間用於工作,努力忙於賺錢」是冰山上層的事件。那麼,從M的說法看來,驅動M努力賺錢的,是什麼力量呢?

看來是M的「害怕」與「不安全感」。

透過探索,覺察與改變

M若要解決受困狀況,不是減少賺錢時間,也不是增加賺錢時間,而是探索他的「害怕」。不讓「害怕」主宰他,減少「害怕」對M的控制,讓M脫離慣性的思維,脫離慣性的應對迴圈。

當M能面對「害怕」,理解、掌握、減少或者克服「害怕」,那麼M是否要賺錢,要投注多少時間,他都可以自由決定。

冰山是個內在工程,當內在改變了,外在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如果M願意探索,願意當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讓害怕當主人,我會對M進行提問,以下羅列可能的問句:

  • 不投入工作,你會害怕呀?你要談談害怕嗎?
  • 你害怕什麼呢?
  • 這個害怕多久了?
  • 這個害怕怎麼來的?
  • 類似的害怕,是從小就有呢,還是出社會工作才有的?或是進入家庭之後?
  • 引發你對金錢害怕的那個事件,可否說說?
  • 那個事件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和觀點?對你是好的嗎?
  • 你怎麼看待害怕?
  • 你期待害怕減少嗎?
  • 你想做害怕的主人嗎?
  • 你願意靠近害怕嗎?
  • 當你害怕的時候,你是有價值的嗎?
  • 你接納害怕中的自己嗎?
  • 當你害怕的時候,你怎麼看待自己?

這樣的談話,圍繞著年表與冰山,旨在探索過去的影響,以及內在的衝擊。透過探索,讓M覺察,讓M決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而最後三個問句,落在「渴望」與「自我」層次,也是問話的目標,讓M面對生活、工作時,能感到有價值,接納自己,感到自由,體驗自己的能量,體驗自己的生命力。

「害怕」是感受層次,位於冰山水平面下。一般人知道自己害怕,卻不知道自己被害怕控制,不知道如何靠近害怕,不知道害怕從何而來,也不知道如何應對害怕……

當內在的「害怕」成了主題,往水平面下的內在探索,問句就環繞著害怕的成因、過去的事件、對害怕的觀點、對害怕的期待、面對害怕時的渴望,以及害怕時的自我。

一般人看重問題,想從外部解決,卻忽略問題成因。若不從內在入手,往往徒勞而無功。

比如上一章的例子,沉迷網路的少年C,他的家人尋到了網咖,對著C的行為破口大罵,或者好言相勸,或者說之以理。家人重複著過去的應對,殊不知過去的應對,正是C如今沉迷網路之因。

探索C的內在,讓C覺察煩躁、改變觀點,讓C面對期待失落,讓C成為自由的人,感受到身為人的價值,C才會改變。

一般人想解決問題,透過的方式是說服、說理、命令,或者指責。即使對方聽懂了,也沒有辦法做到,因為內在的改變需要深刻體驗,需要在渴望處工作。

一般建議的方式是提問,亦即好奇對方。

透過表達,連結渴望

不只幫助人改變,當父母、教師、伴侶、同事或者朋友想要表達關懷,表達看重對方,想讓人有力量、感受到被重視、感到有價值,或者讓人感到被接納,這些都是渴望層次的連結。

但是一般人的表達,常常讓對方無感,反而得到反效果。

比如,妻子因為家事做不完而生氣,先生表達:「你辛苦了。」妻子不一定能感受到關懷,也不一定感受到自己有價值。

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失落,家長表達:「下次再加油。」孩子不一定能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也不一定感受到被愛。

原因是,表達者對於被表達者有期待,而忽略了真正的接納:先生期待妻子不生氣;家長期待孩子繼續努力。

表達者忽略渴望層次,有幾個要素。其一是表達者在表達時,需能連結自己的渴望。其二是表達者的表達,單純只是想傳遞連結,並非企圖解決問題。其三是表達者的表達,若能傳遞給對方,對方的渴望即能獲得連結;若不能連結,也能夠接納,持續給予關懷。

在冰山的隱喻中,渴望與自我層次,是不易理解的兩個層次。若僅以概念理解,很容易與觀點、期待混淆,初學冰山者常感困惑。

比如我有一個好友K,平常很注重養生,身體也一向健康,卻突然罹癌了。這對K是個重大打擊。K住院、動手術,經歷痛不欲生的過程,身體幾乎撐不住了,甚至想要放棄生命。

手術完成後,K接著需要化療。他不願與人連結,將自己暫時隔離,不與任何親友互動。設想K的冰山,可能是什麼狀態呢?

  • 事件:罹癌。
  • 應對姿態:打岔。
  • 感受:驚嚇、害怕、徬徨、生氣、難過、沮喪、無助。
  • 觀點:為什麼是我?老天在懲罰我嗎?我不夠養生嗎?我不夠努力嗎?我哪裡做錯了?世界好不公平,世界遺棄了我,家人怎麼辦?我很失敗。
  • 期待:一切都是夢、自己沒有事、身體快康復。
  • 渴望:很沒有意義、很沒有價值、無法接納。
  • 我是:我很沒力量、我真是糟糕。

如果要去探望K,如何能讓K感覺好點呢?如何讓K感覺有力量、感覺自己很了不起,讓他有能量克服癌症,讓他生命的能量流動?不妨想想可以怎麼對話,以及如何表達。

K做了大手術,割除幾個器官,閉門在家靜養,但他允許我去探望。理由除了我們很親近,還有我的內在穩定,能接納他的狀態。我不會焦慮地嘆氣,不會給予他建議,不會嘆息為何如此,不會問東問西,徒增他的壓力。

我去K家探望他,他的精神狀況不錯。簡單關心之後,我邀請K對我陳述手術的疼痛和他心裡的轉折,我很想聆聽這一段。K同意了,並且開始敘述,我當一個聆聽者。當K敘說痛苦,我也彷彿感受到痛,感受到那分不容易。K的情緒透過述說,比較能夠流動,滯悶的感受運轉了,情緒不會鬱結在身體裡。

聽K說了兩個小時,我覺得K非常了不起,能夠捱過這一過程。K也覺得自己了不起。

我鼓勵K若身心穩定,且他願意的話,能跟幾位內在穩定、關係較親密的人連結,多重複敘述自己的經歷。第二次再見K的時候,K果然開放起自己,答應一位心靈學習者A,到家裡來探望他。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