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佩瑜
編按:本文作者為新加坡人,新加香菜國人意指「新加坡人」。坡送
比地球的上太重29%、產量更高
我們的空的空菜下一代會吃著什麼奇怪的食物長大?
新加坡食品局剛批准了飛蛾、蟋蟀等16種可食用的竟長昆蟲在本地市場上架出售,而最新的成這消息:新加坡人將來還會吃上「太空菜」。
新加坡去年參加了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主導的樣食用太「把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劃」,選了香菜(又名芫荽)以及波士頓生菜(Butterhead Lettuce)的不遠種子,把它們送上距地球約400公里的新加香菜國際太空站「旅行」一個月回國,以了解太空環境對它們的坡送生長特性有何影響。
這些種子在太空站逗留期間都是上太由密封袋裝著,日本前些日子把種子送回新加坡,空的空菜再由新加坡研究人員把這些游過太空的竟長種子在本地種植,12月12日首先發表了香菜的成這研究結果。
他們發現上過太空的樣食用太香菜種子竟變成了超級種子,能種出重量達41.4克的香菜;那些沒上過太空的種子只能種出32.1克。相比之下,重了約29%。
參與這項計劃的機構陣容強大,有新加坡食品局、新加坡航天與科技公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及新保集團杜克—國大生物多樣性醫學研究院。
研究人員指出,太空輻射和微重力(失重)導致種子發生基因突變,產生隨機但可能有利的特性。
來自基因組研究院和新保集團杜克—國大生物多樣性醫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對這些香菜的葉子、根和莖進行了遺傳分析,發現它們與普通的香菜相比,有數百個與生長相關的基因被不同的方式激活了。
科學家指出,暴露在太空產生了基因表達(gene expression),可能會導致植物產量有明顯的差異。
他們也說,將進行更多研究,以了解太空飛行對植物基因和DNA的影響。
他們也將研究太空誘變種子的植物育種潛力,以培育出耐寒的農作物和新的蔬菜品種。這些作物將有效提高糧食安全,因為它們可以抵禦疾病和更惡劣的氣候。
太空育種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中國自1987就開展太空育種,通過返回式衛星等太空梭,將動植物微生物種質帶到地外空間,誘導其發生突變和變異,返回後在地面選育成新品種的育種技術。
中國在過去35年裡培育出了200多種太空變異農作物品種,其中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和西瓜。
不過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Naweed Naqvi博士在評論新加坡此項目時認為,太空育種目前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其影響可能是廣泛的、不受控制的和非特定的。
Naweed Naqvi博士告訴《海峽時報》,一些輻射例如伽馬射線,通常用於產生突變的植物研究和了解植物的生長和育種。他說,相比之下基因編輯更精確和無污染,也更省時,因為是基於以往的知識,來操縱特定的基因目標或途徑。
新加坡國大生物科學系主任俞皓教授則認為,為了開發可持續的超級作物生產方式,可以嘗試應用太空輻射,並與基因編輯和其他能輕易在地球進行的突變方法對比成效,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把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劃」的新加坡項目負責人Gillian Chin說,此計劃是為亞太地區的學生和年輕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了解和學習太空生物學的機會。
包括新加坡在內的12個亞太與中東地區:馬來西亞、台灣、澳州、尼泊爾、印尼、日本、紐西蘭、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越南以及孟加拉,共把22類種子送上太空。
各國去年把選定的種子送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讓它們搭上給太空人送補給物資的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
「把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劃」也選定了日本的甜羅勒及馬來西亞的聖羅勒(holy basil),在日本「希望號」(Kibo)實驗艙中種植一個月,由太空人記錄拍攝其生長情況,最後送回地球進行分析及性狀研究,所有種植資料也將提供給參與此計劃的各國與地區研究。
科學家也沒忘記那些沒機會飛出地球的種子,他們也一直在嘗試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例如增加生菜中的營養成分,或讓白菜長得更快。
本文獲新加坡紅螞蟻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爭論不休的「肉骨茶」發源地,是在馬來西亞還是新加坡?
- 花園城市新加坡:租用園地計畫讓「城市農夫」日益成長
- 在新加坡公共住宅住超過10年的台灣人:柯市長要弄好公共住宅,一定要跟新加坡學習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