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
十六歲起於餐廳自彈自唱,專訪十八歲正式出道,賴佩歌手,霞輩是事其實都賴佩霞最初被公眾認識的身份,但不是溝通唯一的身分——賴佩霞的演藝生涯橫跨戲劇、主持,專訪淡出演藝圈後還投入身心靈研究、賴佩發行雜誌、霞輩出版書籍、事其實都開設課程,溝通更於去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專訪「我一輩子做的賴佩事,其實都是霞輩在溝通。」音樂、事其實都戲劇、溝通語言,在賴佩霞眼裡,都是透過價值的演示與傳遞,和世界溝通。
「我現在每天在做的,其實是小時候最不擅長的事。」賴佩霞童年時父親長期缺席,沒有兄弟姐妹的她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常覺得孤單,也不愛與外界接觸,「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有做測驗,我或許真的有自閉傾向吧。」曾經內向封閉,如今,賴佩霞卻能侃侃而談,並運用其影響力,讓溝通這門人生課題有了新的解方。「是心理學把像我這樣閉塞的人,帶到開放性思維的世界裡。」
四十年前,賴佩霞於美國高中課堂上,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通論,三十年前,基於希望好好經營自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也期盼能給孩子好榜樣,賴佩霞正式投入心理學、哲學、身心靈領域研究。去年,她出版華人圈第一本以「非暴力溝通」為主題的書籍《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期待讓大家都能好好說話,在日常溝通裡學會善待他人,也不委屈自己。
「因為我們都有話要說」
溝通,是賴佩霞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份。但對某些人來說,溝通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賴佩霞亦然。「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外向的人,我熟悉應對進退,是因為必須那麼做,而我們之所以溝通,是因為我們都有話要說。」於是,賴佩霞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以說話作為溝通工具,在與世界互動的同時,也重新擁抱內向的自己,更透過對自己的理解,同理他人。
賴佩霞在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院開設「科技人的領導力與培養」課程,這群全台數一數二的學生,最初在課堂上的反應讓她大吃一驚,「我問話,他們是不回答的,」這或許在許多教授眼裡早習以為常,「但我是教溝通的,他們不說話,我怎麼辦?難道去撞牆嗎?」賴佩霞試著從閱讀裡尋求解答,「《安靜,就是力量》裡提到,美國約有一半的人都是內向的,若這樣說,我想台灣也許八成以上的人都是內向的吧!」這讓賴佩霞在回憶裡連結起童年的自己,「內向是靠與自己相處獲得力量,外向則是藉與別人互動產生能量。」內向者也許從不能言善道,但曖曖內含光的力量,卻讓溝通表達有不同的展現與影響。
從心理學到國際關係,起點與終點都是自己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交大教課啊,」賴佩霞說著,但從未停止學習的她,這樣的發展並不出人意料。「我一直都在看不一樣的東西,一路從戲劇治療、靜心、非暴力溝通、領導力談判,最近我研究的主題則是催眠,」賴佩霞旺盛的好奇心,更替她拓展視角、接觸到更寬廣的領域,「我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會讀法學、會學國際關係啊!」
去年,賴佩霞完成博士論文,取得暨南大學法學院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美國哈佛甘迺迪學院菁英領導班學位。
而她首次接觸「非暴力溝通」理論,正與博士論文密切相關。
約莫兩三年前,賴佩霞內心掙扎著是否要花費時間、心力完成博士論文,查找資料的過程裡,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博士的影片映入眼簾,「他在60年代就將非暴力溝通往聯合國推動,是以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專業來促動國際和平,非常感人啊!」賴佩霞也從這裡,找到將心理學興趣與博士論文結合的切入點,最終順利完成學業。「我很想謝謝盧森堡博士,是他給我力量去唸完博士,讓我把喜歡的東西與博士論文連結在一起。」賴佩霞撰寫《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除了透過書寫他人困境,描繪非暴力溝通的日常實踐、加以推廣,更是用作品紀念盧森堡博士。
賴佩霞回首自己接觸心理學的起點,是期望更好地經營親密關係,如今自國際關係領域畢業,竟也如回歸自我,「我讀國際關係、博士論文寫台美關係,其實也像是在扒我自己的根啊,」賴佩霞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台灣人,或許繞了一圈,所有的起點與終點都在自身。
「不用急,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練習。」
在溝通這門課題中,認識、理解自己,更是一大關鍵。「我們必須先同理自己,才能同理其他人;要先承認自己的無助和疑惑、才能看到他人的。」這是促成良好溝通不可或缺的同理心,而在賴佩霞開設的課程裡,更經常藉彼此闡述故事、旁人協助釐清當事人的感受,讓未來每一次的溝通,都能有效並且舒坦。
在課程裡,來上課的學員幾乎全是自己主動想改變,「這件事情,絕對必須自己發自內心想改變才有可能。畢竟我們永遠不可能去教練一個不覺得自己需要改變的人,更何況,我有什麼資格去告訴別人他需要改變呢?」
一如賴佩霞所言,改變溝通模式必定是自發性的,而良好溝通的基本要素之一便是耐心,我們必須學著耐心陳述事實,客觀傾聽、理解對方,「就像我做個案時,全世界就只有我跟你而已,有什麼好沒耐心的呢?」賴佩霞強調,良好溝通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需花時間、心力練習與經營的。
「我們必須調整自己過往從原生家庭養成的習性,」為此,賴佩霞指出,相關課程多是需時十天半個月的,「我們必須徹底有意識地去經營新的思維、互動模式,」賴佩霞笑稱得把抽象觀念,內化成信念,才能穩妥安適地享受不一樣的人生,「但也不用急,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練習啊。」賴佩霞笑道。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