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臉書貼了舊生劉敏婷寫父親的再見香港〈續進學解〉後,收到友人N電郵,郭梓國說文章引發她對父親的祺道懷念,因其父當年也從大陸偷渡來港,門再在此成家立室,見中養妻活兒,再見香港且一樣不幸走得早:「後來遇上陸生聊天,郭梓國提到父親偷渡往事,祺道他一臉認真告訴我:『你知不知道你父親是門再多麼勇敢的人?』那才知道偷渡的艱險。有時候我也納悶,見中那一輩偷渡者不計其數,再見香港偷渡故事卻鮮有聽聞,郭梓國好像都把辛酸吞進肚子,祺道只留最好的門再給子女。」
因她愛電影,見中我便提及唐書璇的《再見中國》,一直覺得仍未得到應有重視。電影七四年拍成,設在文革開始的一九六六,講四個廣州大學生偷渡至港,但因「損害香港及鄰近地區友好關係」遭港英禁播,一禁十三年,八七年才能公映。
四個主角苦心策劃與歷盡艱辛自不待言,只想說說電影首尾。一套如此政治的電影是怎開始的?看片頭分半鐘,會以為在看一部藝術電影:黑白光影矇矓,人以慢鏡在水中浮沉,有清淺的蕩漾和呼吸聲,夢幻得像尚維果(Jean Vigo)游泳短片《Taris》的一二畫面。但自「編導唐書璇」字卡出現,節奏即加快,水聲增大,畫面變清,回歸彩色現實,鏡頭拉遠,主角原來正與同伴落力集訓,紅歌響徹泳池,鏡頭拉高便映著正中的毛澤東肖像,對焦在那微笑。泳員一字排開聽教練引毛主席「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訓示,同背一頁《毛語錄》,才換回毛裝拿飯票離開。觀眾從主角心聲知道他名叫宋銓,跟他自言那偉大時代格格不入,只因資產階級原罪才打算游水逃亡。
《再見中國》這游水開場是香港電影史上數一數二的佳作,反諷真妙,乍看優雅,實則拼命,且拼命不是教練告誡的「個人錦標主義」,而是更遠大更自由的未來,在最集體的年代,於水中藏著最個人的心願。但最終四主角中唯一事敗偏偏是泳術了得的宋銓,才下水就被大光燈照過正著,一臉茫然,畢生操練真箇付諸流水。
「游水落嚟」只能是成功者的說法,《再見中國》最後八分鐘,餘下的三人「落嚟」了,在警察口中,電影第一次出現廣東話,鏡頭隨警車車窗映著香港街景,中銀天台還寫著「毛主席萬歲」,不期然代入主角們的視覺,香港是如此陌生而遙遠。但這就是人間樂土嗎?不,唐書璇拒絕便宜結局,既濟仍是未濟,才顯見人生之憂患。再無全天侯政治廣播,但馬路與股票行的喧騰一樣沒能使三人安寧,在夾縫間幻滅,失落或癲狂,或笑,或哭。有人從相信馬克思變成相信主耶蘇,但一樣像虛情假意;有人在尖沙咀火車站徘徊,不知應否乘車回去。以偷渡下場之黯淡而言,電影非但沒「損害香港及鄰近地區友好關係」,甚至差點隱隱呼應大陸當年拍攝反偷渡劇那種「逃亡香港,死路一條」的信息。最後,誰人在沉沉夜色中穿著美麗而假的膠花,鏡頭凝定在那推窗動作,頭上一片天就只那樣渺茫。
驚人的是,唐書璇翌年就拍成《十三不搭》,題材和風格都跟《再見中國》截然不同,以打麻雀為主題貫穿八段短片,題材大眾,但取態偏鋒。《再見中國》的尾巴實已下啟導演對香港的態度,不是義無反顧地維護,往往帶點距離與批判,優點是夠怪,我想到的形容詞包括反諷、幽默、冷峻。
有段寫一個南來文人在大學教古典文學,講〈赤壁懷古〉,最愛放工跟說普通話的老友打牌唱曲,或在房內聽曲看書。但他跟房東和香港學生都有隔膜,認同的書店又無人問津,關鍵是老友還要移民,雀局快散了,有晚回家躲進廁所,暗場交待自殺。包租婆發現異樣,走進他房間發現桌上一信封。不,不是遺書,是錢,她笑著出來跟老公說:「唔怕唔怕,好彩佢交低兩個月租喺恕。」處理當然不現實,但對主角縱有同情,唐書璇最少是選擇了黑色幽默而非感傷。
因為政治,曾有一大堆人從中國逃難到港,也因為政治,目下又有一大堆人黯然離港,同樣有偷渡有移民,不禁想起新亞前賢常提及的花果飄零。今日看唐書璇這兩部戲,除了為其破格與膽識而生讚歎,也因更易明白劇中人的錯置與寂寥而生感歎吧。友人N說上一代來港者那不為人知的辛酸,說不定也是離港者下一代將追尋的疑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一道門》,見山書店出版
作者:郭梓祺
書本簡介:散文集尤其注定如漁翁撒網,永不知道哪篇會在何時打動誰,令人覺得「幾搞笑」或有點意思。但既已投擲到那片漆黑之中,就看這道門的造化。希望《一道門》能為你打開一道門。
相關書摘:
- 資質差,怎學習?
- 香港這一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