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心靈喜悅 M.D.)
放棄的哲學
平衡被視為紀律的一部分,就是地圖到最因為放棄某些東西一定會帶來痛苦。我不肯用放棄速度的人人生快感換取轉彎時的平衡,結果發現失去平衡比某種程度的類只領略放棄更痛苦。人生歷程中,有放我透過其他形式一再重溫這一課。棄自每個人通過人生的心靈喜悅急轉彎時,都必須放棄自己的地圖到最一部分。唯一逃避這種放棄的人人生方法就是永遠留在原地,哪兒都不要去。類只領略
說來令人詫異,有放但大部分人卻真的棄自選擇了這個變通的辦法。如果你認為他們的心靈喜悅行為奇怪,那是地圖到最因為你還不了解放棄的痛苦有多深。減緩下坡的人人生速度、少發一頓脾氣都不過是次要的放棄形式,若換成放棄人格的特徵、放棄根深柢固的行為模式、意識型態或整個人生風格,就令人無法等閒視之了。但是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前進,早晚都會面臨這些重大的關頭,抉擇是否放棄。
有天晚上,我打算多花點時間親近我十四歲的女兒。她要求我陪她下棋已經好幾個星期了,因此我一提議下棋,她就欣然同意。我們棋力不相上下,但隔天她得上學,所以九點時,她要求我加快速度,因為她上床時間到了。我知道她自小養成準時就寢的習慣,但我認為應該由她做犧牲,所以我說:「急什麼?晚點上床有什麼關係。早知道下不完就不要下,何況我們正玩得高興。」
過了十五分鐘,她顯得愈來愈不安,最後哀求說:「拜託啦,爸,快點下啦!」我回答:「不可以。下棋是嚴肅的遊戲,要下得好就不能急。如果你不打算好好下,那就根本不要下。」她愁眉苦臉地又下了十分鐘,突然大哭起來,叫著她情願認輸,直奔上樓去。
我立刻覺得自己又回到九歲的時候,遍體鱗傷地倒在樹叢裡。顯然我犯了一個錯誤,又忘了下坡轉彎應該減速。我一開始是要陪女兒開心,但九十分鐘後,她氣得直哭,連話都說不出來。出了什麼差錯?答案很清楚,可是我拒絕正視它。我在痛苦之中踱了兩個小時,終於承認是自己允許贏棋的欲望壓倒逗女兒開心的念頭,搞砸了這個晚上。
我非常沮喪。我怎麼會如此失去平衡,鬥志過於高昂?我漸漸覺悟,自己必須放棄一部分贏棋的欲望,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一輩子求勝心切,這種態度為我贏得很多東西。下棋不想取勝,這怎麼可能?我做任何事一定要全力以赴才安心。全力以赴地下棋,就不可能不嚴肅,不以求勝為目標。可是這必須改變,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好勝心會使孩子跟我日益疏遠。如果我不調整自己的模式,不必要的眼淚與憎恨還會發生。我會繼續覺得沮喪。
現在,我的沮喪已經消失了。我已經放棄下棋必贏的欲望。那部分的我已經消失了,死了。它非死不可,是我把它殺死的。我用當一個成功父親的欲望殺死了它。還是個孩子時,求勝的欲望對我很有幫助,現在身為人父,它對我反而構成妨礙,非消滅不可。時機已經改變,我必須跟著調整。我本來以為會懷念它,但事實不然,我一點也不想念它。
沮喪是一種訊號
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成長,而放棄過去的自我是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因放棄而感到沮喪是相當正常而健康的現象。只有當某些事情干預放棄的過程時,它才會變得不正常或不健康,使得過程無法完成,沮喪一直延續,無法化解。
一般人看心理醫師的主要原因,就是沮喪。換言之,他們考慮接受心理治療之前,已經開始了放棄(或成長)的過程。就因為這過程中出現困難,促使他們找醫師求助。因此,醫師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們完成這段成長的過程。
但是病人本身往往並不了解自己所處的狀況,相反的,他們經常渴望擺脫沮喪,「回復過去的老樣子」,卻沒想到「老樣子」已經不存在了。不過,他們的潛意識卻了解真相,在他們發覺之前,已經展開放棄與成長的過程。病人常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沮喪」,或者把沮喪歸咎給不相干的因素,因為他們意識上還不願承認:過去的自我和「老樣子」已經過時。他們還沒有發現,沮喪是一種訊號,代表為著追求成功與適應,必須有重大的改變。
三十年前,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曾列舉了八種人生危機,現在經常被提起的中年危機,就是其中之一。人生各個階段更迭時會發生危機,就是因為我們必須放棄過去倚重的處世與看事的方式,才能成功邁入下一個階段。很多人就是因為不能或不願承擔痛苦,不想放棄無法再保留的過去,以致無法度過危機,也不能經由成長享受重生的樂趣。以下簡單按照發生順序,把不斷邁向成熟人生的過程中,人必須放棄的生活環境、欲望與態度擇要列出:
嬰兒期,不需應付一些外在的要求;
無所不能的幻覺;
全然占有(包括性方面)父、母或兩者的欲望。
童年的倚賴;
父母經過扭曲的形象;
青春期自覺擁有無窮的潛力;
無拘無束的自由;
青年的靈敏與活力;
青春的性吸引力;
永生的錯覺。
對子女的權威;
各式各樣暫時性的權力。
身體健康能獨立自主;
以及,自我與生命本身。
上述的最後一點——放棄自我與自己的生命——在很多人感覺上,可能正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殘酷證據,它使人生變成不可忍受的拙劣笑話。今天的西方文化把自我奉為至高無上,格外把死亡視為非抵制不可的奇恥大辱。但事實就是如此,人類只有放棄自我,才能領略到最大的人生喜悅。生命的意義存在於死亡當中,這個「祕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靈地圖I(新版):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 M.D.)
譯者:張定綺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獻給 默默在人跡稀少的心靈成長之路上行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