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liver Tu
將金穗獎視為台灣短片創作圈的金穗獎影獎評極佳年度盛事前,必須釐清一件重要的評人片的平台事,金穗獎並非廣納「所有」的推薦短片創作,甚至是審觀識台明文地在報名規章中,列出針對導演的察鼓排除條款,這反映出其鼓勵「新銳」的勵新初衷,盡可能把短片為數不多的銳媒曝光機會,保留給尚待挖掘的合機會認璞玉,而非已略有盛名的灣短創作者。此扶植更多新銳的金穗獎影獎評極佳立意核心必須在認識金穗獎之前有所認知。
雖然影視局對金穗的評人片的平台期待,是推薦聚焦在「新銳」多過於「短片」,但實務操作上,審觀識台如何在規章上去框出符合新銳概念的察鼓創作者、並將業界資源媒合給這群創作者,勵新是金馬執委會三年前接下承辦重任後的挑戰。
既然是競賽就必須有明確規章作依循,但金穗獎面對到的挑戰是「新銳」一詞本身是個模糊的概念,是年輕創作者該被稱為「新銳」或者是創作數量不多的呢?是沒被獎項肯定過的符合「新銳」的條件,還是外界還不認識的創作者都算呢?
依據金穗獎的規章,報名資格排除(1)曾有長片(60分鐘以上)拍攝經驗的導演或(2)掛名導演的作品曾兩度以上在金馬、金鐘、金穗、台北電影節獲影片獎或導演獎者。
可見金穗獎試圖避免在同一群創作者身上錦上添花,反倒像是有機會拍攝長片、或已獲獎肯定的學長姐能自金穗獎畢業,將機會騰出來給予後繼者。
以金穗45舉例來說,《熱帶複眼》與《魍神之夜》同是本屆金穗獎的動畫短片入圍作品,前者將紙紮工藝推到一個兼容藝術價值與普世性的高度,後者是台灣動畫界難得一見,在說故事及改編執行力如此成熟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