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莉絲・普洛特(Alice Procter)
13. 毛利族風乾頭顱 Mokomokai(節錄)
一名男子端坐等著拍照。在他身後,博物固定在牆上的館毛,是利族三十四顆斷頭。
那些斷頭稱為「Toi moko」或「mokomokai」,風乾是頭顱經過木乃伊處理的毛利人頭顱。那名男子雙腳交叉,許博一隻手插在口袋裡,物館另一隻手拿著一根毛利巴圖(patu,繼續一種扁匙狀的當墓兵器)。他看起來很放鬆,一位完美的博物維多利亞紳士。他的館毛名字是霍雷肖・羅伯利(Horatio Robley),是利族一位英國陸軍軍官、藝術家和典藏家。風乾他牆上那些頭顱的身分至今不詳,它們的故事淪為一種怪誕奇觀。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
在這一章,我們將討論博物館裡的人體遺骸。我選擇以毛利族風乾頭顱為例而非其他族群的祖先遺體,並無意貶低這些族群的經驗或普及這種經驗,而是想挑選一個特定故事,並觀察將毛利族風乾頭顱歸還給紐西蘭奧特亞羅瓦(Aotearoa)社群(iwi)的協調工作進行得如何。
首先要講明,我個人並不贊同在博物館內陳列人體遺骸,因為我從未看過那些遺骸以尊重死者所屬群體的喪葬習俗做處置。不同文化對祖先的展示方式各有不同,我當然不認為,所有的喪葬習俗都該搞得神神祕祕,隱而不顯。但問題是,將遺體從墳墓中挖掘出來陳 列在展廳裡,而且通常是與原本安息之所相隔遙遠的展廳,供訪客參觀,這並非常見的墓葬禮儀。
強調擁有、控制和體驗的文化典藏
不過,觀看毛利族風乾頭顱並非總是暴力行為。毛利族風乾頭顱是毛利人喪葬傳統的一部分,是由死者家族私下保存與敬拜,或是用敵人的頭顱製作而成,當成戰利品展示出來,做為力量的象徵。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它們的陳列都得恪遵儀禮規範:有資料指出,敵人的風乾頭顱應在戰爭結束後交換,做為和解的標誌。它是一項受人崇敬的習俗,如「tapu」(神聖的、精神性的或禁制的)一樣受到保護。
非毛利人取得風乾頭顱,留有紀錄的第一起案例,是來自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航行。1770年1月20日,班克斯描述一位毛利人帶來:
四顆還留有血肉毛髮的人頭,要我當成戰利品保存,性質有點類似歐洲人抵達之前的北美人頭皮;不過他告訴我們,腦子已經取出,也許腦子在這裡是某種佳餚。頭顱上的血肉相當柔軟,但經過某種保存處理,不會發出任何臭味。
根據庫克的日記,班克斯買了其中一顆頭顱,但那顆頭顱的去向並無記載。自那之後,將風乾頭顱賣給歐洲人的交易持續開放,直到新南威爾斯總督拉夫・達林(Ralph Darling)在1830年代下令禁止,希望藉此平息因這類交易所導致的殺戮。對刺青皮膚、遺體和頭骨的大量需求,助長了新紐西蘭的暴力,而風乾頭顱的價值也從親密轉變成商業。非毛利人很樂意用高價值的工具武器,最主要是毛瑟槍,來交換風乾頭顱。
由於社群通常(可理解)不願販賣家族和領袖的風乾頭顱,於是發展出一種新趨勢:毛利人開始在囚犯和俘奴死前幫他們刺上與毛利文化無關的圖案,殺害之後將他們的頭顱拿去賣。在1830年代前的這段時期,為家族製作的風乾頭顱數量有所減少,主要就是擔心它們會被偷去賣。
「Tāmoko」是毛利人的紋面藝術,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標誌人生各階段的重要儀禮,而風乾頭顱的傳統有部分就是為了保留死者的刺青。這類刺青從一開始就令太平洋的歐洲人深感著迷:那是刻刺在皮膚上的差異記號,藏不了也洗不掉,是阻止當地人融入英國殖民文化的有形障礙。希尼・帕金森為約翰・班克斯製作的繪圖裡(參見頁96),就有好幾張紋面毛利人的肖像。完整且複雜的紋面圖案表示被刺青者的階級地位很高——但他們大多無名無姓,只被稱為「來自紐西蘭的人頭」。
根據帕金森和後來其他藝術家的繪圖製作而成的版畫,在歐洲廣為流傳,雖然刺青在英國並非無人知曉,但是擁有驚人紋面的毛利人形象,倒是完美契合「啟蒙運動」的世界觀。刺青是刻入皮膚的記號,給人暴力之感,更重要的是,它在歐洲帶有犯罪和殘暴的文化意涵。它正好強化了南太平洋是混沌陌生之地的信念。毛利紋面與風乾頭顱的歷史,就是毛利文化與歐洲恐懼和執迷的碰撞史。
圖像不錯,但無法適切傳達出刺青的過程:紋面不會留下平滑的皮膚,它不像墨針刺青,它是用名為uhi(一種鑿子)的骨製工具在皮膚上雕出凹槽。塑造麥伊形象(參見第七章)與班克斯典藏的那種文化,那種強調擁有、控制和體驗的文化,要求有形的實體標本。
該如何方式對待遺體?
無法估計1770到1830年代之間賣出多少數量的風乾頭顱,也沒有管道可知道在達林總督下禁令之後還有多少數量祕密賣出。羅伯利在1890年代列出博物館典藏中他所知道的八十九件風乾頭顱,主要分布於歐洲與北美各地。這不包括照片中他自己典藏的三十四件,而且勢必有更多數量落入私人手中,或是毀壞佚失。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估計,有多達六百件koiwi tangata(毛利人遺體殘骸,包括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所持有。
羅伯利將他的典藏視為一種檔案,認為風乾頭顱的交易是暴力與破壞,因為它導致毛利社群中紋面的數量下降。他認為,紋面的歷史很快就「只能根據前人的評論和風乾頭顱的標本典藏」來書寫。這是從一種不可思議的客觀角度在觀察一個活文化,而且把責難的對象放在參與這類貿易的毛利人身上,而非助長這類貿易的典藏家。他們將帕金森、羅伯利與其他人製作的紋面毛利人影像擺在這個脈絡裡,繪製出一個客觀化的歷史:亟欲記錄不同與陌異的事物,並將這種衝動轉化成一種強迫症,想要取得並展示殖民對象的身體。展示就是控制,這些影像就是人們想要擁有風乾頭顱的幫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