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未來大人物: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2】女子海洋力,黃紋綺:有沒有可能,用人人都吃對魚的方法一起行動救大海

文:陳淑玲

還想為我的未來物還海做些事
被海擁抱的台灣,人人都該是大人的海動救大海熟悉海洋的一份子。然而許多人不但不熟悉海、想為怕水、做事甚至幾乎不了解回海。女海而有這樣一群人,洋力用人魚在基隆和平島、黃紋花蓮七星潭等地,綺有起行正積極熱情在為自己的人都大海多做些事,用自己的吃對方式讓海洋永續,邀請更多人一起來加入中。未來物還


即刻報名,大人的海動救大海聽聽「黃紋綺」永續的想為故事

**參加一場來自未來的展覽**
1. 前往【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購票頁
2. 點選立即報名購買 3/11 限時單人+講座套票13:30「未來人的海很藍很藍」
3. 收到通知信確認報名成功

*現場加碼:於活動現場出示「加入未來大人物會員」成功畫面,即贈驚喜小禮
延伸閱讀:洄遊吧 黃紋綺 參與「對談2222」相關報導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做事沒有海洋文化。女海」每個認識黃紋綺的人,幾乎都聽過她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的確,日常生活常見:一群人假日興高采烈出遊抵達漁港,尋得了港邊海鮮餐廳、喜滋滋點上一盤生魚片上桌,大吃一口鮮切鮭魚生魚片直誇新鮮好吃。但你知道嗎?這口鮭魚怎麼會新鮮?台灣90%的鮭魚仰賴進口、年進口量更破一億美金。如果都只點鮭魚享用,那千里迢迢去漁港為的是什麼?

四面環海的台灣,你我都是海洋的子民,甚至很多人都是望著這片大海長大的孩子,黃紋綺也不例外。生長在台北、小時候最期待長假的到來,只要一放假,紋綺便會回到媽媽的故鄉花蓮七星潭,戲水玩石。她經常看著七星潭海邊,那片海的遠方,叔叔伯伯們的船隻在定置漁場內捕魚,到了下午再看小漁船到岸邊「衝浪」接魚。對她來說七星潭大海是她的忘憂海灣、繾綣的海浪是她的暑夏玩伴。卻怎麼也沒料到,研究所畢業後這兒會成為他的創生基地的起點。

兩次爸爸為她流下的眼淚對手都是大海

其實紋綺是大人口中「品學兼優」的孩子,求學路上幾乎都是讓大人們不怎麼擔心的乖小孩,直到考上大學,嚮往大海、也渴望能走向獨立的她填選了南部的中山大學,她想試著離開家裡、且停留在最靠近海洋的學校就讀,這一選讓爸爸為她流下了一次男兒淚,自小手捧在掌心上呵護長大的女兒竟然要到最遠的南台灣讀書,紋綺帶著爸爸的不捨開啟了「海洋環境工程學系」的人生旅程,好學且熱愛海洋的她循著與教授的學術安排,一路求學讀完學士、碩士,並且計畫性地在研究所畢業後預計出國攻讀相關科系博士。

只是熱愛大海的她卻在萬事俱備即將出國的前夕踩了煞車,當時跟著教授遊歷各國接觸的學術研究雖然喜愛,但她卻在實務研究的過程中發掘自己心中那個狂熱愛海的心。紋綺決定幫自己的人生急轉彎,「我想放棄出國留學回花蓮七星潭、我想認識更多台灣的海洋與生態,更想用自己的力量讓台灣的大海永續發展。」小小年紀說出這些驚人之語,讓爸爸再度流下眼淚。一個小女生、放棄眾人眼中前程似錦的留學之路,反而要去漁港抓魚殺魚、跟魚混在一起?舅舅更是毫不留情地直言:「如果你是我女兒我早就把你腿打斷!」面對家人的不理解,鐵了心的紋綺卻激起了不服輸的性格。

洄游吧黃紋綺12Photo Credit - 陳淑玲
七星潭是紋綺愛上大海的原點。

「回花蓮創業前,我已經寫滿了厚厚一本計畫書,把曾經學過的研究加上對自己熱愛七星潭的未來發展寫得透徹。」將自己腦袋裡滿滿對大海的熱愛轉化成完善且構思完整的計畫。紙上計畫之外當然對魚的「實務知識」也要扎根學,她經常追著經營定置漁場的舅舅詢問、觀察且提出問題;更到魚市場蹲點,從魚販第一現場學殺魚、學魚的知識,從魚販身上、客人身上聽見最第一手的魚知識、料理撇步,例如怎麼處理魚最能保有魚肉本質與沒腥味、哪一種類的魚搭配特定食材還能迸發出新滋味……她覺得,這些已經熟門熟路的魚販與客人,根本通通都是藏於市場民間的魚類教授。


有沒可能用一點改變的行動友善你我的大海

超有行動力的她更主動加入花蓮的「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扎根從海洋的第一線接觸起,在這裡遇到了事業上志同道合的夥伴,2016年28歲那年,準備了一整年的計畫終於開花,她與大海愛的結晶「洄遊吧FISH BAR」在七星潭畔成立。

洄游吧黃紋綺3Photo Credit - 陳淑玲
走上洄遊吧那面牆上的魚,你認識幾種呢?

回歸到初心,想讓台灣「不要只有海鮮文化、也要有海洋文化」的理念,她們展開的是一場長期、低調卻又想要讓台灣海洋永續的食魚教育之路。基地幾番更迭之後,設置在正對七星潭「海景第一排」的遊客服務中心二樓,循階梯走上樓,一隻隻畫得可愛且等比大的魚兒看板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她們思索著,怎麼做能讓大眾接受呢?要喚醒台灣海島子民的食魚教育,那就該從小朋友開始,要讓購買者有感更想購買友善魚類,那就該從付錢買魚的爸爸媽媽著手。

於是「鮮撈魚貨」、「活動體驗」、「知識觀點」三大元素當成洄遊吧創業理念,從產地到餐桌最近的距離當成實際教育過程。一系列的遊程裡,特別針對親子課程來讓大小朋友加以設計,內容活動包含先讓所有人站在七星潭,感受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痕跡,並在館內設置與遠方定置漁網相同的「迷你版定置漁網」實際讓大小朋友可以知道為何定置漁網捕魚為「較永續捕魚方式」。知道大海的知識後,接著實際一整隻生魚上桌,藉由摸魚、看魚的魚明星握手見面會讓所有人更了解魚類真正的模樣,最後再自己DIY煮出魚料理。

「同樣都是捕魚,定置漁場使用的漁網,因為網孔大、所以只會捕捉已經成熟體型的大魚。而使用固定在近海的定置漁網,所捕抓到的就是洄游在本地的魚種,吃近海捕抓的魚、讓小魚也能持續生活,這就是定置漁網之所以被稱為相對永續漁法的原因。」

洄游吧黃紋綺4Photo Credit - 陳淑玲
戶外面對大海的迷你定置漁網是最佳教材。

從無感吃魚到五感吃魚

除了實際感受、吃魚摸魚來改變海洋認知,洄遊吧強調在對的季節吃對的魚種也是一種友善地球的做法,因此他們結合在地幾家定置漁場提供穩定洄游魚種漁貨,處理完善後冷凍包裝出貨,最特別的是每一片、每一隻魚都擁有自己單獨的身分證「專屬溯源標籤」,包裝上面載明清楚的明確產地、明確魚種來源就是對品質與教育的再進一步認證,掃描QRCODE進去專屬身分證網頁後,更有清楚溯源記載、甚至烹調方式也清楚建議,這一些繁鎖且超級細節的身分正名,都是洄遊吧想提供所有吃魚者能更有意識地吃下每一口產地到餐桌的保證。

洄游吧黃紋綺10Photo Credit - 陳淑玲
即使是同一隻魚,不同切片也擁有不同的專屬溯源標籤。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