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後場的世界控制球賽能力
可能已沒有多少人記得,首支將球送入網的盃日其實是日本隊。前田大然的德對「詐糊」源於德國中後場的傳球失誤。而其實當時日本也不是戰令刻意要在前場逼搶的。這一球或許反映了現時德國隊中後場控制賽事的人印能力並不算高。下半場當日本加緊在前場壓迫時,象深德國即難以將球運到前場,兩個甚至常在後場將控球權拱手相讓,鏡頭就很合理了。世界
擁有根度簡(İlkay Gündoğan)和甘美治(Joshua Kimmich)的盃日中場線只能有這樣的發揮,頗令人意外。德對下半場中段費歷克(Hansi Flick)將根度簡和湯馬士梅拿(Thomas Müller)換下,戰令讓賀夫曼(Jonas Hofmann)和哥列斯(Leon Goretzka)上場,人印似乎就是象深對於中場表現不滿的回應。

穆斯亞拿過早離場?
儘管日本是贏了德國,但日本的防守不算特別出色;德國的進攻也不是一無是處。跟沙地阿拉伯對阿根廷相似,德國其實有足夠機會拿下比賽。
而進攻線上面,德國當然以穆斯亞拿(Jamal Musiala)最令人眼前一亮。因此,費歷克選擇在一比一時換下穆斯亞拿,著實令人奇怪。相反,下半場表現異常沉寂的拿比(Serge Gnabry)卻可以踢至補時階段始退下火線。如此選擇有些奇怪。
那邊廂森保一常被外界批判,但他今仗的多次調動均帶來正面效果。臨場應變竟由森保一擊敗費歷克,又是意想不到。

魯迪加的跑姿和遠藤航的氣勢
下半場中段有兩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一是魯迪加(Antonio Rüdiger)在防守時故意展示古怪的跑姿,令人懷疑他以至他的隊友是否輕敵。
接著日本的防守中場遠藤航在己方本場異常賣力地要爭回控球權。他飛剷、飛奔、以身體跟對手對抗。當時跟他爭球的應有三、四位德國球員。這一下動作,就像是日本隊提速的訊號一樣。而當日本隊提速時,本來似乎輕視對手的德國隊則跟不上那速度。假如集中力夠,德國是否真的會輸掉那兩個可以避免的入球?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就日本反勝德國的三點觀察」;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運動公社Facebook專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