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朴贊郁的蒙太奇》:「B級片」為什麼不直接叫低成本電影?這裡面隱含著具體的歷史和美學

文:朴贊郁(Park Chan-wook)

一切的朴贊一切都在於個性——我愛B級片

各位讀者好!

在進入正題前,蒙太麼不面隱美學我想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級片叫低具體以及這篇文章的直接這裡性質。如果用電影舉例,成本應該和伍迪艾倫(Woody Allen)慣用的電影的歷手法相似。比如,含著他在《安妮霍爾》(Annie Hall,史和 1977)開場時,說了這麼一番話,朴贊大概如下:

我們就像抱怨某些餐廳的蒙太麼不面隱美學食物不好吃,量又很少的級片叫低具體客人,認為人生不僅充滿痛苦,直接這裡還很短暫。成本但如果那麼痛苦,電影的歷為什麼還希望它能再長一些呢?就像不加入會接納和自己一樣差勁的含著傢伙的俱樂部,我看待自己的女人的視角也很扭曲。從現在開始,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搞成這樣。

再舉個例子,講述與一般觀眾頗有距離的富豪故事的《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用了這樣一段旁白辯解:「這部電影與傳統音樂喜劇不同,因為(主角)我們家族非常富有。」

總之,這篇文章的序言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辯解。從序言的結尾來看,親愛的朴恩石主編做出的愚蠢決定就是找我寫了這篇文章。之所以說「愚蠢」,是因為他幾乎沒有給我充裕的時間。他就跟往常一樣,嘴甜的稱讚我,還說什麼只有我才能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寫出好文章。

我最討厭這種人了,因為就我的經驗來看,這種人不只稿費給得少,還會拚命催稿。《巴頓芬克》(Barton Fink, 1991)裡的電影製作人就是這種人,那部電影我可不是隨便看看的。

要怪就只能怪我在聚會上喝得迷迷糊糊,既然答應了人家,就只好使用復仇法了。我這麼做是為了讓他徹底得到教訓,認清短時間內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他以後再提出這種愚蠢請求。就像巴頓芬克在電影中親身示範,硬是接下無法勝任的文字工作,搞不好會促成連環殺人案。

我想引用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箴言家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一句話:「當導演想透過電影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講出來。」我最尊敬的韓國導演金綺泳在他最具獨創性的B級片《追逐殺人蝶的女孩》(Killer Butterfly, 1978)中,重複了近一百次:「意志!只要有意志,就絕對不會死!」法蘭西斯柯波拉也以臺詞「我相信美國」拉開了電影序幕,還有柯安兄弟的《黑幫龍虎鬥》(Miller's Crossing, 1990)開場便提到:「我來講一個關於友誼、品性和倫理的故事。」

我想寫一篇直言不諱的、帶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所以在這篇文章裡除了前面提到的,要給朴恩石一個教訓,還會向讀者傳遞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敬請期待。

眾所周知,所謂B級片就是低成本製作的商業片。為什麼不直接叫低成本電影,而是用B級片這個名稱?這裡面隱含著具體的歷史和美學。

在過去的三○到五○年代,美國有兩類電影,一種是眾星雲集大規模、大投資的A級片,另一種就是沒有任何明星、沒有一幕特別場景的B級片。

但凡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當時的美國電影院也和韓國一樣,會在電影放映前播放類似《大韓新聞》的短片或乾脆直接拉起布幕。於是有人冒出一個想法,與其播放這些無聊的新聞短片,不如給觀眾看一部完整的電影。在那個年代,人們除了看電影,沒有任何其他娛樂活動,能用一部電影的錢看到兩部電影,這種宣傳手法確實有用。恩平區桃源劇場的選片人非常有眼光,選的兩部電影總是很吸引人。

總之,這樣既可以讓觀眾多看一部電影,也可以吸引更多人來看電影。

那麼電影公司的立場呢?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件好事,在經營路線上也是耳目一新的革新創意。

B級片的票房收入不是等電影下檔後,再與電影院按比例結算,而是用所謂「預付」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先收款、後交貨。先從全國各地的電影院收取資金,然後在有限的額度內製作。這樣一來,無論如何都不會虧本。B級片可謂是一種安全的生意策略,A級片則被視為賭注式的雙重策略。

這種做法成為一種安全裝置,阻擋了電影產業的風險。更何況,當年好萊塢明星與現在不能保證票房,但仍要求鉅額片酬的演員不同,可見當時的主流電影公司賺錢有多容易!

其次,B級片可以積極運用閒置人力。過去與現在不同,那時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是與大型攝影棚簽約、領薪水的職員,但人這麼多,不是誰都可以拍A級片。因此B級片成了一年可以產出幾十、幾百部作品的珍貴管道。當時的好萊塢也到處都是從事電影業的失業者,僅從創造就業機會這點而言,B級片也對社會非常有助益。片場不僅成為能不斷使喚那些遊手好閒,但仍固定領薪水的職員的職場,也成了培養無經驗新人的基地。這裡還成微為傲慢無禮之人被流放的場所,以及演藝壽命已盡的巨頭準備的養老院。

最後,B級片可以視為占領小眾市場的前哨站。A級片的目標是做出所有人都喜歡的電影,但所謂的大眾性中隱藏著巨大的陷阱,因為無論在哪裡都有不喜歡歸屬於大眾性的少數,這就是所有市場的現實。就像不是全世界的咖啡愛好者都喜歡星巴克。

如果各位覺得好萊塢那些頂級電影公司的大老闆們,依舊認為觀眾還是喜歡看那些耳熟能詳的大明星、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俗套的人物設定、不意外的圓滿結局,以及堅持捍衛那些安於現況、擁護現有體制、心存大男人主義和種族歧視的人的觀影權利的話,那我要說,您太不了解那些生意人了。

如果把喜好各不相同的觀眾匯集在一起,票房也會相當可觀,是不容忽視的數字。促成高達拍出《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 1960)的B級片製片公司老闆史蒂夫布羅伊迪(Steven Broidy)給出非常簡潔的說明:「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蛋糕,有的人喜歡吃麵包,而且某一些人比起剛出爐的新鮮麵包,更喜歡吃乾癟掉的麵包。」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