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农村公路 广大群众的致富路

农村公路的农村建设,让百姓生活更便利,公路广图为汉源县片马乡农村公路

 

  路,群众是富路一方发展的根本,也是农村一方群众生活便捷的依靠。

  在我市建设川西交通枢纽的公路广大潮中,高速公路、群众国省干道作为道路交通的富路“主动脉”发展迅速,同时作为道路交通“毛细血管”的农村农村公路也不断延伸着里程,为一方群众带来福祉。公路广

  自党的群众十六大以来,我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富路重要基础设施来抓,一条条通乡公路得到硬化、农村一条条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广让原本蜿蜒在山间的群众小路变成了车辆可以通行的公路,让原本颠簸难行的碎石路变成了平坦顺畅的硬化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犹如一道道甘泉流到群众身边。以路为本,群众的生活方便了,经济生产加快了,群众的腰包了鼓了起来。

  路通了

  农产品田边卖成钱

  “现在的火炬村和几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样了。小楼房多了,小汽车多了,摩托车更是成为了普通的交通工具……”11日,细数着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党支部书记赵正本如数家珍,“这些变化都源于村里的公路,是这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变化由路而来,过去的面貌也要从路说起。

  过去的火炬村路况如何?全村1100多人深有体会:“下雨一包糟,晴天一把刀,推自行车要用棍棍撬。”

  路烂的日子是辛苦的。火炬村原来只有一条烂泥路与外界相通,下雨天就是满地稀泥,遇到大晴天又是漫天灰,恶劣的出行条件让这里的村民备受煎熬。赵正本说:“以前村里人用的就是自行车和三轮车,遇到下雨天稀泥厚的时候,自行车根本就骑不动,还经常看到人扛着车走路,真的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

  路烂的日子是心酸的。火炬村多年以来种植生姜,但由于路不好走,外面的商贩不愿进来,村里的群众不得不用背篓将生姜背出村子。

  “眼看着大好的生姜来不及卖出去就要烂在地里,真是很心痛。”用人背马驮方式运输生姜,毕竟是杯水车薪,不仅运输的人力、时间成本高,而且还卖不出好价钱。

  路烂,不仅让当地群众生活不便,更是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条好路,成为了火炬村群众最大的愿望。

  2007年,火炬村在市、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修通了村里与外界连通的公路,群众的愿望实现了,火炬村也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收购生姜的商贩直接把车开到村里,农民在田地边就将生姜卖成了钱;依托修好的环山公路,收购林木的车辆直接开到山上,村民在山林间就可以数“票子”;依托便捷的道路交通,火炬村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近千亩的猕猴桃种植,农家乐也搞得红红火火,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不断扩展。

  路通了

  雅安青山变金山

  有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是火炬村,在全市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组都因为路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

  雨城区晏场镇宝田村火烧坡组,一个只有72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的小山村,出现了人均集资4000元修建农村公路的奇迹,铸就了“贷款修路,打工还贷”的火烧坡精神。有了公路,火烧坡的青山变成了金山。

  汉源县清溪镇顺利村,这里出产的花椒从唐宋到明清历代均作为“贡品”,堪称巴蜀一绝。但由于交通不便,这个花椒大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一条接近3公里的水泥路直接从村里通到了108国道上。修通水泥路的顺利村名气更大了,不仅成了全省仅有的8个花椒示范村之一,而且由于花椒项目拓展的需要,还向上争取到了上百万元的发展资金,大规模发展花椒,让深处偏远山区的顺利村更加出名。

  天全县兴业乡铜厂沟位于天全县最南端,蕴藏着丰富的森林竹木和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但由于地处深山之中,地势险峻,铜厂沟一直都没有通公路,当地的交通运输全部靠人背马驮,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后来,一条长达12公里的公路贯通,把铜厂沟与兴业乡场镇连接在了一起,山外的汽车开进了村,结束了铜厂沟不通公路的历史。

  ……

  这些,都是路带来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规划项目完成通乡公路建设445公里,通村公路通达项目建设1540公里,通村公路通畅项目建设1422.3公里,再加上地方自建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其他项目的建设,全市农村公路道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全面提升。

  根据市交通运输局农建科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市的各个乡镇都已经通上了公路,全市的行政村中也仅有2个行政村因为地质地貌原因暂未通公路。记者 周昆 张毅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