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昕(Phoebe Chang)
爆走瑜伽
「瑜伽」(Yoga)一詞,瑜伽瑜伽是這檔走瑜這樣連結、合一的事親實好意思。每當讀到這段釋義,常變成爆我總會想起在親子瑜伽課堂上,瑜伽瑜伽母親與兒女間的這檔走瑜這樣種種美妙連結。孩子們最喜歡的事親實好便是跟媽媽的肢體碰觸,他們總是常變成爆一邊練習,一邊發明各種雙人動作,瑜伽瑜伽好跟媽咪黏在一起。這檔走瑜這樣或抱、事親實好或坐、常變成爆或趴、瑜伽瑜伽或臥,這檔走瑜這樣各種令人莞爾一笑的事親實好可愛姿勢紛紛出籠。不只是身體,就連心也緊密相連。親子共處的和諧歡愉,在瑜伽練習中不言而喻。
不過,這只是課堂上的其中一隅,大部分活潑好動的小孩,很難跟成人一樣平穩安定地停留在動作之中。「爆走」是小孩兒的天性,他們老愛四處奔跑嬉鬧,有時則爬到正在做貓式或蛇式的母親背上,得意萬分地將媽媽當馬騎,完全無視可憐老母的百般呼喚,就是不肯下來。
女孩檸檬最喜歡上瑜伽課,因為學校生活難免受到束縛,但在瑜伽教室的任何時刻,她都被允許自由愉快地跑跳。檸檬有自己跟課的節奏,每當做完一個動作後,會興奮地跟著其他小孩繞著教室跑個幾圈,發洩一下壓抑許久的情緒,而當老師喚大家回來時,她也都能立刻停下來,返回課堂之中。
總是很認真練習的她,某次下課回家後跟媽媽說:「我為了鼓勵猴子老師(讓老師知道她會),都忘記今天腳很痠了,好累喔!」
當我聽到這段轉述時,不禁甜蜜地融化了。想起檸檬在大休息前後,總愛鑽進媽媽懷裡,紅撲撲的小臉倚在母親胸前,闔上眼睛,享受片刻的寧靜,滿臉幸福的模樣。
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情緒,大人要做的或許不是批判他們的感知,而是從旁陪伴,尊重他們舒壓的方式。讓孩子在安全無虞的狀態之下,進行一場又一場愉快的宣洩。藉由身體做為抒發內在感受的管道,或許他們還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但如果不打斷他們,到了最後,小孩通常都能放鬆下來。
兒童練習瑜伽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達成運動效果,同時也能經驗難得的靜心時光。但在「靜下來」之前,自要經歷一段卸除壓力的過程。
一些平日乖巧而壓抑的孩子常在瑜伽課堂上「發作」,他們會亢奮地尖叫,或在地上瘋也似地翻滾,反常的舉止讓媽媽完全反應不過來。有的則會在最後靜坐時突然哭泣,或者不斷鬧著彆扭,賴在地上不願起來。
小松就是這樣的孩子。記得他在五歲那年,上完第一期親子瑜伽課程後,很開心地告訴媽媽:「我好喜歡瑜伽,等我以後長大當爸爸了,還要繼續練習瑜伽。」
待他來到剛進國小的適應期,面臨新生活的挑戰,心裡有好多無從表達的煩惱。某次下課前,我發給每人一隻動物玩偶,做為靜坐時的同伴。小松抱著他最喜愛的烏龜娃娃,仰躺在媽媽腿上,突然在安靜的教室裡,旁若無人地大笑起來。
媽媽深怕他影響其他同學,立即輕拍他的肩頭想要阻止,但小松恍若未聞,笑得愈來愈厲害,最後乾脆往後一倒,躺在地上繼續放聲狂笑。
他不但笑到全身顫抖,還一邊自言自語,沉浸在自個兒的世界裡,有如一只響個不停的鬧鐘。望著小松一邊笑,一邊在地上打滾,大夥兒都被這幅無厘頭的景象給逗樂了,不禁嘴角上揚,好羨慕他能笑得如此痛快狂放。
笑個不停的孩子一直到大休息結束後,才終於慢慢停歇。他喘了幾口氣,然後爬進媽媽懷中撒嬌一會兒,便站起身來,繼續玩耍,好似方才沒發生過任何事一般。
後來小松的媽媽告訴我,當晚臨睡前,他躺在床上哭了起來,將隱藏許久的緊張釋放之後,終於沉沉入睡。
大人必須更真誠地覺察與接納自己內心的混亂,不再逃避,如此在年幼的孩子試圖卸下情緒的同時,才不會感到恐慌,想要打斷或責備。因為深刻的理解和包容,所以願意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那些說不出口的感受,並陪著他們迎對成長過程的種種壓力。或許只有在親子間更能尊重彼此的時刻,才有可能展開真正的靜心。
五歲的小臻是個容易焦慮的女孩,很沒安全感,且害怕犯錯,對自我的要求也很高。她的媽媽告訴我,每次要獨自出門辦事,請爸爸幫忙看顧小孩時,小臻都會哭著要媽媽不要離開她。三歲的妹妹小妤則是天不怕地不怕,還會在一旁安慰姊姊:「媽媽又不是死了,妳不要再哭了。」
某次上課,我突然很想帶小臻做嬰兒式的練習。進入姿勢之初,小臻還聳著肩膀,背脊也緊繃不已。於是我輕聲引導她放鬆,想像自己變成小寶寶,再次回到媽媽的肚子裡,然後慢慢呼吸,把不舒服的感覺吐出來。
小臻一動也不動地維持了三、四分鐘之久,在結束練習後,她抬起頭,眼裡有光,還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流露著超齡而靜定的神韻,跟剛進教室時迥然不同。那一刻,我感動不已,幾乎要哭了出來。與小臻相視而笑,我倆都獲得深深的安慰。
憶起兒時,我也是個充滿恐懼的孩子,內向敏感,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只好將所有的痛楚都隱抑在心底,馱負著看不見的重擔長大。直到後來學會把所思所想書寫下來,並在學習瑜伽的過程中,不斷覺察與放下過去的傷痛、此刻的煩惱與對未來的憂慮,才終於領受到內在的輕盈。
在教導孩子瑜伽的過程中,讓我有機會重返童年,貼近那個小小的我,重新與她對話、聆聽她的苦悶、紓解她的憂傷。
後來在靜坐時,我也時常將當年那個稚嫩而困惑的小女孩攬進懷中,讓老是自囚於情緒牢籠的她,遠離孤單寂寞,歸返此時更趨強壯的當下。乘著呼吸的翅膀,相伴徜徉於靜心之時的安穩與美好。
相關書摘►《瑜伽這檔事》:前往印度瑜伽學院,體驗為期十三天的阿育吠陀療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瑜伽這檔事》,有鹿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張以昕(Phoebe Chang)
離開瑜伽墊之後,真正的練習才正要開始!
從未有標準的姿勢,你就是最恰當的存在!
台灣第一本以散文書寫瑜伽
瑜伽作家張以昕,從憂鬱深谷走到正向靜心
探索自我的平衡之力,勇敢面對生命的曲折
當我們談到瑜伽,想到的通常是一群人在墊子上拚命彎折身體,或是把它當成運動來操練。然而瑜伽不只是身體的練習,也是「調息」與「調心」,達成內外在的穩定和諧。作者張以昕從學生時代即持續學習瑜伽多年,並在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毅然接受嚴謹紮實的瑜伽教學專業訓練,展開分享瑜伽的旅程,多次前往印度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及Swami Rama Sadhaka Grama進修、旅行。
《瑜伽這檔事》從自身的練習、生活經驗與在瑜伽教室的教/學體悟中出發,以淺顯易懂、生活化的方式,將瑜伽的精神實踐於生活之中,並分享自印度進修、旅行時的種種感觸;即使從未練習過瑜伽的讀者,也能透過本書了解瑜伽的哲學意涵、心靈探索,一同找回「心」家。
輯一 瑜伽老師跑跳碰
因為瑜伽,才能將原本相距甚遠的人事物毫不突兀地連結在一起,而我透過瑜伽教學,穿梭在不同的空間,用心陪伴不同年紀與身分的人們,走一段通往平靜的道路,真是件無比幸福的事。
輯二 完美小姐的瑜伽旅程
瑜伽是減法的練習,在汗流浹背的努力之後,要將好的、壞的都放下,什麼也不帶走。要能做了,也彷彿未曾做過;忙了,也猶如從未忙過,還真是件難事,但這便是瑜伽的練習。
輯三 瑜伽這檔事
第一次來到舊學院,不知怎地感到莫名的熟悉,覺知到深刻的愛與連結……心裡浮現著「來晚了」的慨嘆,但好在終究還是來到這裡,心中既是悲、又是喜。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