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琦
性、婚姻和愛情
朋友在微信裡發來一篇文章:《馮侖談女人的創始段子》,估計是人手有人根據他的各類發言、文章整理的記性。馮侖是婚姻前輩,也是與愛老朋友,年輕時還追過他的情獸文章。馮侖的性人性與文字一如既往地流暢、詼諧,神性看似打諢賣俏,實際嬉笑逗樂皆文章,創始但是人手文中的一些觀點我卻不認同。其實我也有很多想法,記性只是婚姻沒有機會整理出來,正好借賢達的與愛這篇文章開路,撰文闡述我的觀點。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高等的靈長類動物,天之驕子,得天獨厚,可以講是集獸性、人性、神性於一身,而我們要討論的性、婚姻和愛情正好對應這三「性」。
1. 性
食、色是動物皆有的特質,屬於獸性一類。人們喜歡美食,喜歡美酒,喜歡觀賞美麗的花朵,聆聽悅耳的聲音,品鑑不同的香味。這些都是我們五官的生理享受,人們對此寬容、理解,甚至頌揚、謳歌。但是對於性,對於某些器官的生理愉悅,卻不能給予平等的對待。
初中的時候,第一次住集體宿舍,有一個室友在關燈後跟我們說:「小便特別舒服!我特別喜歡小便,那個勁兒真爽!」他那個嘚瑟勁兒,我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當我們長大了,被各種各樣的道德、規範約束了,知道了禮義廉恥,便不好意思再分享這樣非常個人的體驗了。小弟弟除了小便,還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性。對此,人們更是羞於談起,做起來也是偷偷摸摸。而且,社會給性賦予了太多的功能:婚姻、愛情、家庭、生育、道德……使得性比任何其他生理功能都沉重和扭曲。
性跟其他五官享受有任何本質的不一樣嗎?我認為沒有。性是飲食男女的日常,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不骯髒、不卑鄙、不可恥。不管是孔子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還是告子的「食色,性也」,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人類的大部分愉悅是飲食和性帶來的。
比如,我們都喜歡吃飯談事兒。請人吃飯,除了有些熱情好客的意思,也因為在吃飯這麼一個愉快的環境下,談事兒好談。賓主雙方心情好,自然事情容易成功。
也有人講,世界上大部分競爭是為了女人,尤其是優秀女人的愛慕。吳三桂為紅顏怒髮衝冠,古希臘人為海倫發動戰爭。回憶我們大學時代,成績好、看哲學書、朗誦詩歌、彈吉他、學跳舞、健美等等,不能不說也是荷爾蒙在起作 用。
性大致有三種不同的功能。
一是傳宗接代。這是大家都認同的觀念,也是可以堂而皇之講的事情。過去妻妾成群,生許多孩子,都是大家庭。計畫生育控制了人口的增長,等醒悟過來開放二胎,發現許多現代人連一胎都搞不定。環境的污染、緊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轉基因和農藥高殘留的食物等因素減弱了現代人的生育能力。性這個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已經受到了威脅。
二是增進情感。不管是同性之間還是異性之間,通過性的交流和分享,可以大大地增強雙方的感情。有人說,雙方感情的深淺是用共同分享的秘密來衡量的。雙方分享的秘密越多,兩人的感情就越好,同性、異性都是如此。實際上,性交是一種信任的表達,代表一種徹底的信任,信任到可以進入對方身體最私密、最不易到達的部位。難怪張愛玲說:「到男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不管是胃,還是陰道,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都是通向心的路,不能厚此薄彼。
第三種功能是愉悅。就像我們吃到好吃的河豚,喝到美味的葡萄酒,品到優雅的香,看到美麗的櫻花,聽到悅耳的歌聲,我們會感受到愉悅一樣。首先是生理上的,接著是心理上的,再下去就是身心一體的愉悅。性到了最高境界,在某一個瞬間的最高點,時間和空間都會消失,那一刻也就是仙界了。
對於性的態度,越年輕的人越開放、越真實,也就越能夠回歸本源。我們也許已經對在朋友圈裡分享美食清單習以為常,但對於性,依然羞於談論。
在性的問題上,男人更容易招致不好的口碑,因為喜歡招蜂引蝶,甚至買春。這其實是本能,是雄性動物基因的本能,想儘量多播種,想有儘量多的後代延續。而在現實的男權社會裡,女性更容易因為性的問題得到過於嚴厲的歧視和打擊。
宗教和道德都對性的第二、第三層功能加以排斥和打擊,對於沒有後代延續的同性性行為更是零容忍。我們回看過去的歷史,越是繁榮的朝代,對性越寬容。不管是古羅馬還是古希臘,不管是嚴苛的大明還是盛唐,都是持一種較為開放的態度。我不知道歷史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倒退。
醫學上,現在已經能比較成熟地使用試管嬰兒技術了。隨著虛擬實境和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化,將來性也可能由機器和軟件完成,而生育由育嬰專業機構來完成。
一個系統剛剛開始的時候往往是兩極,以後進化到多極,最後進化到自洽系統。自洽系統是最完美的數學系統。但從生物學角度去看,我不知道未來確切的變化是否一定會對人類更有益。當人類擺脫了動物性,自由度將會極大地增加,但這對當下而言已經是科幻的範疇了。
2. 婚姻
邏輯、理性思考、科學技術,這些都是典型的人性。
由於人腦發達,儲存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超越了一般動物,人類學會了思考、計算,建立起了理性的制度系統。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婚姻是人類設計出來的眾多制度的一種,目的是保證社會的穩定、財產的傳承,抑或基因的純正。
婚姻是一種社會契約,是人類的一種制度設計,其功能在於保證私有財產,或共同撫養老人和子女,或構成社會穩定的單元。它是社會功能的一種,就跟幾個人合夥開公司一樣,是夥伴和契約關係。
由於男人在族群裡的主導地位,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是一夫多妻的,短暫的母系社會和殘存局部的母系社會(比如摩梭族)除外。強壯的或者物質條件富足的男性會娶到較多的妻子,也有能力養育較多的後代。羸弱或貧乏的男性只能有一個,甚至沒有配偶,相對而言,後代的延續也比較困難。這保證了優秀的基因能夠存續下來,自然淘汰了不能很好適應環境的基因。一夫多妻制基本跟自然界的「優勝劣汰」是類似的。
基督教和現代資本主義的興起,使新教倫理成為西方甚至普世的價值體系,在講求平等、平權的大價值體系裡,一夫一妻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流。
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一夫一妻制只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這個制度自執行以來,也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世界發達國家的離婚率都不低,美國、法國、俄羅斯都在50%左右,中國也接近40%。許多人,尤其是一些精英人士對這個制度提出了質疑。比如,它是否合理?是不是我們人類社會最理想的婚姻制度設計?可以持續多久?
如果說它是出於經濟原因,為了共同養育老人和子女,那麼在目前的生產力水準下,這個需求已經不再重要。許多人婚姻不幸福或者有婚外情,之所以不離婚,基本上是因為孩子,因為割捨不了的親情。而社會道德也暗示著父母雙方一起陪伴孩子成長才算正常家庭,離異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在資訊閉塞的鄉村常常受到歧視。
日本最近流行一種「卒婚」的做法。對於夫妻來說,一旦子女長大成人,便意味著將迎來自己的後半生,並有可能開始全新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會考慮是否需要繼續維持婚姻生活,自己是否還有未完成的夢想,等等。由於結婚並不意味著必須同居生活,因此不少夫妻選擇繼續維持婚姻關係但分開各自生活,這種方式就被稱為「卒婚」。
婚姻制度既然是人類設計的一種社會制度,就會不斷演變和進化,直至最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準。物質生活的發達、教育的普及、互聯網的產生等諸多因素,都對婚姻制度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改變。如果以公司來類比的話,公司這種商業機構的組織形式也在不斷演變,從小作坊到大托拉斯,從大集團到自組織,現在又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
與之類似的婚姻也是這樣:單身男女越來越多(尤以精英女青年為多)、家庭規模從大家族到小家庭。未來會不會演變出更柔性、更靈活的家庭建制,比如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短期(比如一年)契約式夫妻,甚至不再有婚姻這種組織形式?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帶來性的革命性變化,同樣,婚姻制度也可能由於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3. 愛情
愛情是屬於神性的。
釋迦牟尼說眾生皆具佛性,量子力學說萬物關聯(從最小的粒子,到我們個體,再到整個宇宙,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是相互關聯的整體),這些說的都是我們神性的部分。有些宗教(比如基督教、藏傳佛教等)將來生和轉世說得活靈活現,雖然目前我還體認不到,但人和宇宙存在某種相通我是確信的,這也就是我說的「神性」。
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相不相信來生,人的確具備神性的一面,它是人超越理性的那個部分。尼采崇尚的「酒神精神」,就是人類的神性宣言。喝酒讓我們神經麻醉,交感神經抑制,理性被弱化,深藏在我們身體裡面的跟宇宙中資訊和能量相通的那些部分,會自然迸發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神性部分。神性部分實際上是跟宇宙相通的那一部分。喝酒,是有點強迫式地釋放人的理性。打坐,卻是一個更加和緩地回歸神性的方式。
佛教的戒、定、慧正好也是對應了人的三種特質。戒對應的是獸性,定對應的是人性,慧對應的是神性。
友誼更多說的是同性間的認同和愉悅,是同性間的愛;愛情大多數是異性間的情感;還有一種愛是人倫之愛,比如父母與子女之間。愛是屬於神性一類的,超越理性,更超越肉體的「性」。
我認為「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雖然「愛」可能以「性」為基礎,但由於綜合了人性的光輝,因此昇華到了神性的高度。男女之愛、同性之愛、人倫之愛,都是愛情(愛的感情)。
這種打穿三界的事物特別美好,這也是生而為「人」才有的好事。我們太應該為之雀躍、為之歡呼。愛是人能夠擁有的最幸運的東西。不管是動物為了繁衍後代的性交,還是仙界(假如有的話)圓滿喜悅的自足狀態,都沒法跟人類的這種「愛」
相比。作為人類,有「愛」這件事情,太值得了。
4. 三者關係
性是愛情的基礎,愛情是性的昇華。好的婚姻一定是從好的性開始的,愛情更是婚姻持久的重要基礎,幸福的婚姻有賴性和愛的支持。這三者代表了不同的境界,但相互依賴,相互支持,不能割裂,更不能混為一談。
男人對於美人的喜歡,基本上是從「性」出發。姣好的面孔、誘人的身材、動聽的聲音……都有某種性遐想的成分。男人們會將自己心中的愛情幻想投射於這位具象的女人身上。愛情也在這樣的時刻裡慢慢地滋生了。
大多數的戀愛只是戀愛,只有少部分進一步轉化為婚姻。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是實情。一是兩人的關係從神的空間轉換到了人間,神變成了人;二是愛情被親情代替,兩人依然相愛,只是這是人間的愛,不是天上的了。我們看文藝作品,絕大多數盪氣迴腸的愛情都是沒有結局的,比如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
每一個現實中的女人,不管在你心裡有多美,都是跟你我一樣的人,她會跟隔壁家大媽一樣喝水、吃飯、上廁所,睡覺的時候說不定還會打呼。
我很喜歡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小說裡人物心裡的情感特別美好。在小說裡,約翰・克利斯朵夫做了首曲子,開了場音樂會,但除了最後排的一個人,沒有人喝彩。他說我的音樂只要有一個人能夠理解就夠了。我年輕的時候和他想法一樣,但活到現在,我感覺已經超越他了。即便沒有人理解我,我也無所謂。我不求別人理解,不需要靠這個來支撐我努力和往前走。他的愛情也是美好的。最美好的愛情是沒上過床,沒有得到的那些。所有的愛情都是自我構築的,不是實體構建的。一旦實體化,一上床,一做愛,心中的理想就遭到破壞,沒法再構建了。書裡有個女孩子叫葛拉齊亞,她和約翰・克利斯朵夫從來沒上過床,因此約翰・克利斯朵夫可以隨意地去構造他的情感。
肉體不是那麼重要的。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阿里薩在失去費爾米娜後,通過不同的肉體享受性的快樂,最後又和年邁的費爾米娜在床上做愛。在和費爾米娜結合之前,他遭遇的每一個「陰道」,都是他所愛的那個人的投射,所有這些露水情緣其實都是他愛的女人的化身。最後是不是做愛已經沒關係了。愛一個人是很幸福的。我覺得費爾米娜沒有阿裡薩幸福,因為她沒有像他愛她那麼深,那麼癡迷。
還是張愛玲懂男人: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男人的愛情,最後的結局大抵如此。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實際的。
我們理想的愛人,永遠「在水一方」;而在身邊陪伴我們的才真實確切。
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吧。我們讓性歸性,讓婚姻的歸婚姻,讓愛情的歸愛情吧。不要用雜音干擾了性,不要給婚姻太重的包袱,不要讓俗媚玷污了愛情。
只有純粹的,才能是美好的。不管是性,還是婚姻或者愛情。
二○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相關書摘 ►《創始人手記》:建立志同道合的人才梯隊——旅美飛機上的感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創始人手記:一個企業家的思想、工作與生活》,印刻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季琦
「不要躁,要心安」
六○後企業家的多種面相,
卸下「傳奇」之帽,企業人生的決定之書
攜程、如家、漢庭,華住集團創始人CEO
經營之路的探索、人生之味的體會及思考
能夠十年堅持探索和記錄,就是我為這個時代保存下一個有意思的切片。——季琦
他,三家百億級公司創始人,
談創業、經營、生意、組織,如何成功,
如何創造財富,如何領導企業,
他信手拈來。
他也講宇宙,講時空,講人生,講生活美學;
談旅行、紅酒、愛情、詩歌、故鄉、美食。
2008年,季琦在紐約上課,正好處在金融危機風暴中,並陸續寫下這些感悟,而這一寫就是十年。他的創業思維,如何生活,寥寥數語卻字字珠璣。
是創始人脫下「傳奇」之帽的企業成長史,也是一本理想生活指南。
本書特色
- 全球前十大旅遊訂房網站創始人的十年關於創業、經營之道、人生體會與紀錄。
- 不僅是企業成長史,也是一部討論人生該如何生活的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