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彩韻(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抵達台灣,才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我對於家鄉馬來西亞的共讀認識,始於來臺就學。亞太亞2005年我所抵達的文化灣重臺南,學校尚未設立國際事務處,不能告校園內的訴膠事台識馬外籍留學生數量也沒有現在多,師長與同學普遍溫和友善,林裡來西懷抱好奇之心,新認因自身口音和體貌的差異,我常有需要一遍遍地解釋自己。共讀從「你為何會說中文?」到「能不能告訴我膠林裡的亞太亞故事?」,這些歷史課本大敘述以外的文化灣重提問,我回答不出來,不能告但還好這份困惑與遺憾,訴膠事台識馬在爾後的林裡來西閱讀和研究當中得到安撫。
許雲樵:潛藏在台灣中文系的東南亞文化連結
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並無太多東南亞元素,師長遞來一本《許雲樵來往書信集》,成了我的東南亞研究啟蒙之書。許雲樵(1905-1981)是新馬重要的南洋研究奠基者,舉凡史地考辯、宗教民俗、文獻輯註、醫藥知識、聲韻訓詁、社會經濟、外文譯述乃至詩詞文創作,皆有專研。作為早年的學者,許氏許多著述早已絕版,也因後人在史料與文獻保存整理上的缺失與散漫,二十幾部專書和四百餘篇論文,皆凌散淹沒。《許雲樵來往書信集》於遺棄的紙箋堆中拾遺補闕,這些始於1931年,止於1981年,超過300封的中文書信和100多封英文函件,其中以學人之間的魚雁往返最多,內容涉及知識的討教切磋,以及書籍的交換乃至生活上的噓寒問暖,字裡行間映照出一代知識份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為撰寫論文,我查詢了臺灣各大圖書館的許雲樵藏書。許氏或許不被臺灣學界所熟悉,卻因生前擁有贈書的喜好,不少學術機構如臺大、師大、清華、成大、中山大學皆藏有部分許氏殘存的書籍、學報,如臺大圖書館有一冊許氏所著《南洋史》上卷,扉頁寫有「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惠存——許雲樵謹贈」;另有一冊《馬來紀年》的中文譯註本,扉頁蓋有許氏時任南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贈書的英文膠印。再如成大圖書館,收藏了部分許氏所編的重要刊物:《南洋學報》第1卷第1期-第21卷第2期(1940年-1979年)、《東南亞研究》第2、4、7卷(1966年-1971年)。當我們仍在思考如何於台灣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締造知識的連結與文化的交織,許氏在他資源匱乏的年代,就以一己之力拓展學術網絡。
東南亞漢學史料的未竟之業
被譽為「東南亞研究泰斗」的許雲樵,畢生投入學術研究,著述等身,然而晚景凄凉,藏書四散著作湮滅。2004年,馬來西亞漢學家鄭良樹教授召集了以他為首的「許雲樵全集編輯委員會」,搜集整理許氏著作,力圖以出版保存經典。《許雲樵全集》共有8卷23冊,涵蓋東南亞史地(5 冊)、東南亞華僑與華人(2 冊)、史料與史學(3 冊)、音韻語言研究(2 冊)、專題研究(1 冊)、史地掌故(1 冊)、藝文雜著(5 冊)、外文譯述(4 冊)。新馬華文源流的學術傳統,歷史不算悠遠,鮮有大部頭的研究著作,全集耗時十餘載,終於在2021年5月30日宣告完成,過程自編纂到經費的籌措,無一不是艱辛的挑戰。
從書信集至全集,兩者各自獨立,又互有關係,細緻與寬廣皆有之。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這些許氏留給後人的史料,對我而言是一次本土學分的補修。故在此推薦給所有留台生與東南亞研究的學者。
本文章內容由「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