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

文:莊奕琦(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導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世紀頒獎趨勢及其代表的意義

經濟學獎的由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三百週年(1668-1968)時為紀念諾貝爾所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表彰經濟學領域傑出研究學者的諾貝最高獎項,此榮銜被廣泛認為是爾經經濟學界的桂冠。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濟學獎五大(物理學、化學、世紀生理學或醫學、諾貝文學、爾經和平)獎項,濟學獎但一般認為經濟學獎與五大獎項地位相當,世紀並在同一典禮上共同頒授。諾貝

其遴選的爾經過程是由五位學者專家組成遴選委員會,於頒獎前一年的濟學獎9月啟動作業,廣邀各界提名人選,世紀次年2月提名截止後,諾貝將提名人選送交相關領域專家審查,爾經6至8月由遴選委員會討論並撰寫審查報告及建議獲獎的提名人選,最後送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初進行表決,採多數決經半數同意後公告得獎名單,於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給獎原則不限於一位得主,每屆最多由3位得主共享,且只頒給尚在世者不追授,至於有關諾貝爾獎遴選過程的相關資訊需保密五十年後才會公開。

頒獎迄今(1969-2021)共53屆有89位得主,其中三分之二58位為美籍學者。2000年以來的22年中,共頒給45位,其中39位為美籍學者囊括了87%,得獎名單參見文末表一。本文分析重點將集中在21世紀以來頒獎的趨勢及其代表的意義。

經濟學的主流研究內涵

總體經濟理論與個體經濟理論研究是建構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基礎。

21世紀以來獲獎屬總體經濟學研究有五屆,主要的貢獻分別為:動態化的一般均衡(2004)、跨期性決策分析(2006)、貿易與地理區位選擇(2008)、時間序列的因果關係(2011)、氣候變遷因素與內生化技術進步因子(2018)等,提出創新性理論,解釋並增進對整體經濟演變的了解。

總體內生成長理論找出技術進步因子的內生化機制是一項重要貢獻,突破新古典成長理論的局限,其中的內生成長引擎包括:遞增的規模報酬、固定規模報酬的資本累積、人力(社會)資本及知識外溢、研究發展與創新、做中學習、制度變遷等,使吾人對如何創造長期經濟持續成長與發展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在實證上,總體計量模型因加入動態與跨期決策分析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DSGE)模型不僅可以實證解釋總體變量(如總產出、失業與物價膨脹)的演化,更可在人們存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下分析與預測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動態影響。此項實證總體經濟學(empirical macroeconomics)的進展,2011年的兩位得主對此各有不同的解讀,計量經濟學克里斯托福.席姆斯(Christopher Sims)將其視為強化實證模型的理論基礎嘗試,而經濟理論家湯瑪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則認為這是可以尋找一條產生實證操作理論的系統途徑的機會。

在個體的理論基礎方面,市場機制設計有五屆:奠定機制設計的理論基礎(2007)、 共有財的治理(2009)、市場設計與配對理論(2012)、契約理論(2016)、拍賣理論與可行方法(2020,2005);資訊不對稱有兩屆:訊息理論(二手車、信號、保險)(2001)、搜尋摩擦的市場(2010);市場結構有一屆:市場壟斷力與管制(2014);賽局理論也有一屆:衝突策略與競爭合作(2005)。

入世經濟學:實證與研究方法益形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經濟學是一門非常量化的社會科學,本世紀以來,尤其是過去十年間,研究方法論上的突破屢獲肯定,更加強化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研究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取向。獲獎項目中包括:實驗經濟學(2002)、行為經濟學(2017)、貧窮與福利實證分析(2015)、減貧政策評估實驗(2019)、因果關係的實證檢測(總體分析2011, 個體分析2021);還有創新的統計分析法有四屆:個人與家庭選擇行為(2000)、時間序列資料分析(2003)、資產價格實證(2013)、政策施行效果評估的類隨機控制實驗(2019)等。

這些創新性的研究方法,企圖對社會科學假設性不足的補強與解決因果關係推論上蛋生雞或雞生蛋的兩難困境,包括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不理性行為的合理解釋,代表性個體流於簡化,樣本的非隨機性,如選擇性與內生性,以及非可觀察的異質性等問題的處理,使統計量化分析的推論結果更為嚴謹與可靠。由於實證研究不僅可以檢證理論的實用性,也有助於對實際經濟運作的了解,並且具有相當的政策意涵,可提升公共政策的決策品質,來施行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有效政策。最後,提出幾個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經濟理論。

資訊不對稱的交易

傳統經濟理論假設供需的買賣雙方是在具有完全的資訊(perfectinformation) 下做交易,但在實際的情況下資訊經常是不完全或不對稱的,即有一方擁有比另一方更多的資訊,在這種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information)的情況下,擁有較充分資訊的一方會佔資訊較不充分一方的便宜。

2001年的三位得主開啟了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的研究而共享殊榮,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指出在二手車市場,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車況資訊,因此擁有資訊較多的賣方就會以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的方式賣給不知情的買方。結果可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二手車都是爛車市場的均衡結果,也就是市場失靈,不存在好的二手車市場。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