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好一陣子了,北醫步有些孩童只能以醫院為家,數位善醫無法回到學校正常學習,互動小小的學習身體不僅得忍受治療的痛楚,也承受了不知他人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空間心理壓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啟用了首間「智慧教室」,智慧讓病童在檢查或手術前,教室結合透過平板觀賞衛教卡通與遊戲,遊戲與療癒功緩解了緊張與恐懼,啟兒量身打造的童友內容,讓病童獲得面對治療的療第勇氣。
今年的北醫步兒童節,北醫兒童腦瘤病房內包含黃小弟在內的數位善醫病童們除了欣賞魔術表演,在醫師、互動護理師與魔術社哥哥姊姊的學習引導下,幫車子跟小熊塗上美麗的顏色,用平板掃描後就躍然紙上,逗得他們開心不已。歡笑讓他們暫時忘卻了疼痛,智慧教室也將持續幫助這群小小勇士們學習知識,重拾笑容。
病童參與太空任務,面對治療不再恐懼
第一線接觸病童的北醫附設醫院7A病房護理長吳宛樺說,智慧教室啟用後的確產生變化,平板成為病童接觸新事物的動力,而幫他們注射或檢查時,也的確需要其他東西轉移注意力,平板的效果在此顯而易見。
「有些小朋友原本不太願意走出(病房)來,他覺得自己沒有頭髮,為什麼要讓別人看到?不過自從智慧教室啟用後,(他們)今天出來了、明天也出來了,願意來玩玩平板,小朋友比較覺得醫院不再這麼冷冰冰。」
負責為院內病童診治的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則認為,平板除了能透過遊戲增加互動,最大的優點在於傳達衛教資訊,或後續的教育可能,普遍生硬嚴肅的衛教內容,依照兒童喜好重新設計,變成了「太空探險任務」,引起病童的興趣,也給予他們參與、一同奮戰的意義。
「太空探險任務」是什麼呢?
腦瘤病童需定期透過MRI(核磁共振攝影)追蹤腫瘤的位置與大小,不過每次檢查至少要30分鐘,對病童是煎熬,也考驗他們的耐性。因此,院方目前設計了MRI與放射性治療的衛教影片,透過平板讓病童觀賞。
「MRI其實很像太空艙,小朋友就化身太空人,太空旅行很累,我們就會告訴他們,需要補充能量再來闖關。」吳宛樺一邊說明任務內容,影片不僅讓病童想一看再看,科技與衛教知識的靈活運用,無形中也開啟了他們願意面對、接受治療的契機。
劉彥麟說,疾病侵襲之後,病童就失去了身體自主權,得吃藥、打針與配合檢查,也得被迫遠離熟悉的環境,長時間待在醫院,自然會退縮跟害怕,平板的應用,可說是應用友善醫療的重要載具。
「對小朋友而言,我認為友善醫療很重要的一塊,是讓他們重新擁有控制權。」
藉由簡單的遊戲,達到娛樂與互動之餘,將來如果能擴充病童可控制的選項,給他們選擇的自由,甚至表達情緒都是可行的。院方未來也期盼能與教育專家合作,強化數位學習內容的設計與建置,或連結台北市教育部現有的數位學習平台,讓原本在學的病童能透過平板持續學習。
重要的是一起瞭解疾病、給予陪伴
科技的應用緩解了病童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有人願意陪在他們身旁,那些互動才有了意義與溫度。
腦瘤病童一天的例行公事,從起床、吃飯,跟著復健老師上課,到吃藥、注射或檢查,秩序中夾雜痛苦,住院的日子絕對辛苦,家屬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給予最直接的照顧,與他們使用平板學習,也撫慰孩子的心情。
「有人跟他玩的時候,他最開心!」一位病童媽媽好氣又好笑地形容,孩子住院期間最喜歡家人或護理師跟著一起看平板、玩玩具的時光,不過她也道出擔憂:「如果他有機會回到學校的話,我很擔心同學異樣的眼光。」
劉彥麟強調,癌症是不會傳染的,病童戴口罩不是因為會傳染給別人,而是為了要保護自己。可惜目前社會對疾病的認識並不多,就無法抱持正常心態接納病患,如果有病童到公園玩,一爬上溜滑梯,可能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其實,病童跟一般小朋友並無不同,多去陪伴他們,或輔以遊戲及影片讓他們專注在一件事上,就有片刻時間不會察覺到自己的不適。享受那些快樂的當下,就足以讓他們的心情穩定一整天。
平板也是如此,即使精采的遊戲與影片能創造瞬間的歡樂,但重點是人的相伴與關注。除了家屬與醫護人員,將來,北醫也不排除與鄰近社區與國小接洽,邀請退休老師、志工擔任床邊老師互動教學,如果國小學童願意到智慧教室,跟病童一起相處、運用平板遊樂與學習,相信能導入更多正向影響。
關於台灣三星「智慧教室 in Hospital」計畫:
2016年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台灣三星透過科技產品幫助白血病童圓夢,因而看到不同場域內兒童的需求,本次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拓展「智慧教室 in Hospital」,讓長期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病童,也能透過科技不斷學習,未來也期待帶入更多外界的正向影響,給孩童持續治療的動力。
「智慧教室 in Hospital」的設置只是第一步,台灣三星也持續積極尋找合作夥伴,協助引進、整合跨領域的資源,如企業志工、床邊老師、音樂或藝術治療師等,豐富病童的學習資源。台灣三星本次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規劃適合病童的衛教與學習教材,協助兒童能夠順利銜接正規課程並回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