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歡快明亮的太平洋島嶼風格,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用畫筆讓世界發現台灣

文:李昀修

藝術家優席夫的歡快畫筆孔雀石綠花襯衫上開著艷紅的花與橙黃的葉。

他走在柏林最富盛名的明亮新藝術重區「斯達林主義大道」上,步履自信地轉進Galerie Kuchling畫廊,太島嶼下一刻,平洋色彩磅礡,風格夫用奔面而來。阿美

環境與人文:優席夫作品的族藝文化脈絡

色彩的源頭是他在柏林藝術週展出的《發現台灣──來自南島的迴聲》個展作品。歡快的優席且明亮的太平洋島嶼風格令觀者們眼睛一亮。但個展海報上卻是讓世一幅毛利人靜靜聽著貝殼流淚的藍色調畫作,寧靜而憂傷。界發

這是現台他於疫情期間創作的「眼淚系列」之一。而創作的歡快畫筆起因來自一年半前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拍攝的《南島起源》。在遠離台灣數千公里的明亮他國上與自己同源的族群相遇,這份感動讓優席夫開始將南島語族的太島嶼元素加入作品中。

但眼淚系列的平洋誕生還有另一個緣由,來自於疫情時代的沉潛。

疫情嚴重時,英國封城八月,無法與人和自然接觸的苦悶日子讓他喟嘆:「真的不能有人定勝天的想法。」同時,也讓他想:「身為一個藝術家,如果只是關在裡面創作,發揮的價值跟意義不大,如果在創作的同時可以讓藝術的美好療癒人心⋯⋯我希望可以用這些歡樂的顏色去擁抱疫情下的人們。」

於是,「眼淚系列」既是呼籲,也是擁抱。對環境的關懷、對人文的關懷,以及對社會不公義的發聲,一直是優席夫作品重要的文化脈絡。

1Photo Credit: 《人本教育札記》|優席夫
作品:海的聲音 The sound of the sea。

大自然的饋贈:優席夫作品的色彩脈絡

而優席夫作品的色彩脈絡,則來自於日常與自然。沒有念過藝術學校的他說: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只有一種,好的美感教室就在大自然裡。

細看他的畫作,桃紅配著草綠,黃色的肌膚與紫色的頭髮互軋,各種顏色衝突卻又和諧。那顏色來自花東縱谷的火龍果、芒果、芋頭、稻米⋯⋯自然給予他餽贈。時常有人稱讚他用色大膽。

優席夫對此毫不謙讓:「沒錯!我很大膽,這大膽就是需要勇氣,這大膽就是要勇於嘗試,這大膽就是不要害怕使用顏色!」

優席夫邊說邊笑:「因為我覺得畫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自由的事!而不是老師說什麼我們就害怕去挑戰權威,最後變成老師頭腦要我們做的作品,而不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2Photo Credit: 《人本教育札記》|優席夫
作品:笑兩個。

要知道自己是誰

今日的優席夫是國際級的藝術家,作品登上紐約地鐵、掛在總統官邸,言談裡充滿自信與勇氣,非常知道自己想創作什麼、要創作什麼。

你幾乎無法想像往昔的他曾是對原住民身分感到自卑的孩子。曾經原住民的膚色與口音讓他在學校遭受歧視,去了英國後才發現,自己的膚色是英國人眼中最迷人的「honey brown」。

原來,世上並不是只有一種價值。

優席夫回想著說,倘若回到過去,他想告訴好小好小的優席夫:「先愛你自己。你被上帝創造,一定是有上帝奇妙的設計,我們唯有好好愛自己,才可以保護自己。然後,要勇敢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跟感想,因為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欣賞與尊重。」

而不只有過去的自己,從國外闖出名號的優席夫不時回來台灣,替家鄉創作拼貼藝術、支持母語學校,也教導孩子們繪畫。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現在的孩子們──要知道自己是誰、要有挑戰的勇氣、要能夠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我一直希望我們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誰,同時也懂得跟世界交朋友,成為一個『世界人』。我們才有辦法與時俱進不是嗎?單一的價值、單一的美學,會阻礙孩子成長跟藝術上的表現與創新,這是很可怕的。」

畫畫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也該是

他提起前些日子,美國大使館邀請他到捷克布拉格為烏克蘭的人們作人道關懷,一位濃眉大眼的小小孩讓優席夫一想起來就笑彎了眉:「這小孩大概只有七歲大,濃眉大眼、眼睛黑黑的很~像我們台灣布農族的孩子。他一開始就坐在那邊不肯動手,我問他為什麼不畫。他說不知道怎麼畫。」

優席夫於是畫了一張自畫像,還刻意把兩眼畫得一大一小後告訴他:我們不打分數,而且不一定要畫得很像,你愛怎麼畫就怎麼畫。

這孩子就此一發不可收拾,一張自畫像上的頭髮五顏六色,雖不真實卻滿溢歡樂。孩子越畫越起勁,到後來他畫了一張地球,上面寫著「no more wars」,令優席夫落下眼淚:「這孩子不畫自己了,他寧可畫自己內心的感受去表達對戰爭的看法。把具象化的人臉轉移到內心的感受,又是另一個層次,這太棒了。」

優席夫說,畫畫應該是一件快樂而自由的事情,學習也應該如此:「快樂學習很重要喔,小時候我們不敢、不能提問。不被允許跟老師平起平坐去討論心中的疑惑,讓我覺得很恐怖。我英文不好數學不好,是因為我小時候常常被打,因為常常被打我就放棄了嘛!我是在高壓的狀態而不是在輕鬆好玩的狀態下去學習。」

高中畢業時,優席夫的英文總成績只有28分,但今天的他在國家地理頻道、柏林藝術週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全程都用英文演講與主持。他說小孩子笨不是笨,是沒有足夠的環境與對的人:「所以大人教小孩子不能用單一的方式,因為每個小孩都不一樣,你不能因為小孩成績不好就否定小孩的價值。」

4Photo Credit: 《人本教育札記》|優席夫
作品:大大樹

成為欣賞差異與多元的「世界人」

但即便他感覺近年來,部落的孩子對自己膚色與文化越來越有自信與認同,台灣社會環境依然保有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有次他搭計程車,由於長期居住英國,說話帶有外國口音,司機便問他從哪邊來。

一聽優席夫說自己是原住民時,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變,揶揄道「那你在那邊一定也是喝很多的酒」、「你們現在還是住在樹上嗎?」而這不過是去年的事情。

「你知道台灣是個充滿歧視的國家嗎?很多從國外來的幫傭喜歡跟原住民在一起,因為我們感同身受。我們被殖民被打壓,土地被搶了、文化被搶了、連我們語言也被禁止,這也是我為什麼回來贊成全母語學校,因為語言是找到一條回家的路、找到一條認同自己的路。」

說起自己親身經歷的歧視故事,他感嘆社會大眾仍然是需要被教育。優席夫常說:不要從別人口中去認識一個人。熱愛旅行的他說:「當我們學會不從別人口中認識一個人,當我們沒有單一價值、沒有單一審美觀,當我們沒有刻板印象時,我們會發現世界上很多美好。

比如去墨西哥,他們吃玉米餅我就跟他們吃玉米餅,那法國有一種生馬肉配一種double cream,然後放一點鹽跟胡椒還有蔥,你要不要吃?我當然想要嘗試看看嘛。

去那些國家我都願意嘗試新的東西,因此我眼界被打開,生命的經歷跟旅行的經歷就變好玩了,當你不用既定的思考模式去看世界時,你會發現很多的驚喜,你不會錯過很多的美好。」

欣賞差異與多元,總是感官全開在感受世界的優席夫,正是他口中的世界人。而他也用畫作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見的世界是多麼絢爛。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感官全開的感受世界吧!─歡快的藝術家優席夫

延伸閱讀

  • 搞藝術難道是當義工:藝術家們怎能不談錢
  • 藝術家老是抱怨找不到伯樂?不是因為你能力不好,而是你沒有正視這個世界
  • 《藝術家想的跟你不一樣》:為什麼「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是藝術學校」?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