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子
圖:香港電台
大自然是回歸荒野人類的生存命脈,作為大自然的人類讓一部分,人類卻不斷壓制大自然。應該人類往往根據自己的自然自想法肆意開墾土地,自大地決定甚麼動物或植物值得保護,回歸荒野不斷嘗試塑造大自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人類讓一步一步摧毁大自然。應該
時至今日,自然自整個歐洲只有百分之一土地不受人類影響,回歸荒野若我們不及早覺悟,人類讓對大自然的應該傷害將難以挽回。
如何保護大自然?德國首個落成的應該國家公園—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可說是全球的典範。公園於1970年10月落成,以「讓大自然自然為之」的理念營運,刻意為大自然提供自由空間,停止任何直接干預,讓大自然自行發展。
這樣的方式令她成為同類森林中少數的最後堡壘,人類得以從中了解大自然運作,再次體驗荒野的神秘、美麗及無限可能。
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位於德國東南部,與捷克的舒馬瓦國家公園接壤,形成歐洲中部最大的連續森林保護區。公園興建之初,周邊居民十分支持,認為可以振興旅遊業,製造更多就業機會。
不過,1990年公園受風暴吹襲,大量樹木倒塌,導致樹皮甲蟲繁殖破壞森林,園方為貫徹「讓大自然自然為之」的理念,決定不治理蟲害,周邊居民因而大肆反對。
因風暴及蟲害,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變成頹然一片的森林,在園方決定不干預下,竟然在數年間憑藉自己的力量重生,成為生機蓬勃、多層次的複層森林。
巴伐利亞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及研究部主任約克.米勒指出,雲杉樹與樹皮甲蟲看似天敵,但實際上是復修森林的合作夥伴;雲杉樹被樹皮甲蟲大規模及迅速破壞後,大量光線能直接照射森林地面,讓雲杉樹可以重生。
美國著名昆蟲學家戴安娜.西克斯認為,容許大自然物競天擇,可能會令樹木有遺傳基因,讓樹木在新的氣候環境下生存;但她提醒人類要努力阻止氣候變化,否則森林仍然會大規模地消失。
除了植物生生不息,不少野生動物例如狼、歐洲駝鹿等動物亦已回歸,由捷克舒馬瓦國家公園放回的山貓亦積極繁衍。專家估計,除棕熊和歐洲野牛外,生活在兩個國家公園周邊地區的大型動物群已再次接近完整,而在德國境內所有已知的動、植物物種中,有近25%可以在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找到。
其實不論益蟲、害蟲、肉食性、草食性動物,生物多樣化才是大自然健康發展之本,人類應該以尊重、包容的心去接納,而非出手干預破壞生態平衡。
據統計,全球800萬個動植物物種中,近100萬個物種已被人類消滅。如果人類希望森林可以繼續為我們「服務」,除了容許自然為之,亦要好好了解及保護大自然,減少破壞及污染,給予大自然休養生息的空間。
〔播出時間:2022年4月27日(三),晚上11時〕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