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納德.理查森(Ronald W. Richardson)
對一致性的原生強烈要求(節錄)
誠如前面提過的,在感情關係中,家庭見如果有一方因兩人的療法差異而感到焦慮,他/她通常會試圖改變對方;貝塔試著讓史蒂芬變得跟她一樣,感情關係成為健談的中被這種最常人,而史蒂芬則試著讓貝塔變得像他一樣獨來獨往,求改兩人的變時關係會因為在異中求同而產生許多壓力。然而,策略改變別人並不容易,反應親身試過、原生有五十年經驗的家庭見夫妻也會這樣告訴你。被要求(命令)改變的療法那一方通常會有以下四種反應,他們可能會:
- 順從
- 叛逆
- 攻擊
- 斷離
我們會在下面的感情關係敘述中詳細討論這四種反應,你可能已經認出家人曾使用以上策略裡的中被這種最常一種或全部,甚至你自己也有過上述的求改反應。大部分人會同時採用這四種反應,也有人會看情況選擇,不過每個人通常都會有一種最喜歡的應對模式。
不管你是要求對方改變,還是那個必須有所改變的人,最重要的是了解:當改變的要求出現時,這四種策略是最常見的反應方式。這些反應不會脫離「改變」的背景獨自發生,沒有人是所謂的「好人」或「壞人」,大家都只是想要應對差異所帶來的焦慮,以及處理家庭中對親疏需求的威脅。在針對這些策略的討論中,我們的重點會放在配偶身上,不過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其他人際關係中,無論是親密交往或隨意的(性)關係都適用。
1.「親愛的,我只要你想要的」──順從者
面對相同要求的時候,順從者應對的方式就是假裝兩人之間沒有差別。這在婚姻中最常見,夫妻對外槍口一致,就連親生孩子都不知道父母內心真正的感受為何。
他們避免衝突,因為衝突會凸顯兩人的差異,夫妻團結才是理想境界。這種人可能或多或少會意識到自己需要空間,以及與對方的不同點,可是,他們又認為這種需求是錯的,而且會摧毀感情,於是選擇忽視。
這種夫妻表面上看起來婚姻美滿,因為他們從不吵架。然而,順從者會找出其他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立場,像是妻子一上床就說頭痛以避免和丈夫親熱的老戲碼,就是順從型妻子發揮力量,堅定個人立場的例子;這麼一來,妻子可以對自己和丈夫否認兩人之間有衝突,同時又能假藉身體不適來保持距離。
案例
阿曼達和亞伯帶十六歲的女兒波莉去看心理治療師,他們向治療師表示波莉有性濫交的問題。阿曼達和亞伯否認婚姻有問題,還說兩人在一起非常開心。
當治療師問起他們是怎麼跟波莉談論性和性慾這一類的話題,他們的回答是:除了說過性禁忌之外,從來沒有和波莉討論過性的問題;當治療師問起他們怎麼跟彼此討論性事,阿曼達和亞伯承認兩人其實不會討論,事實上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親熱了。
阿曼達表示自己從來沒有享受過性愛,亞伯說自己從阿曼達的表現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不再向她求歡,甚至也不跟她討論這類事情。亞伯順從了阿曼達的意願,他們倆對性的焦慮轉移到女兒身上,波莉的症狀點出了阿曼達與亞伯的婚姻問題。
無論具體模式為何,順從者的基本需求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和平」,他們害怕衝突,尤其是衝突之後可能導致兩人分離。這麼看來好像只有一方在避免衝突,但其實雙方都不希望起衝突,於是兩人不知不覺地採取這種手段對應焦慮感。兩人都沒有充分探究對方對某個議題的信仰、原則、看法和感受,取而代之的是忽略彼此的差異性,結果從未真正了解對方與自己;他們一直沒有意識到兩人的差異具有帶來問題解決之道的優勢。
記住,順從者不全然是弱勢無力的一方,看似軟落無力的弱勢者也能擁有許多力量,他們時常表現出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樣子,然後說:「不用管我啦!你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
這種弱勢者有能力讓他人感到愧疚,而且也很會利用這一點。感情中所謂的「弱者」,通常都會獲得一定的「交換補償」(trade-offs)。弱勢者會在不知不覺中認定:「好吧,我願意讓步,在這件、這件和這件事上妥協,但下次你最好聽我的。」如果對方下一次沒有妥協,弱勢者就會冒著起衝突的風險,大喊:「我為你做了這件和這件事,結果你卻連那件事也不願意替我做!」就算弱勢者這次的手段沒有奏效,他/她還是成功地為下一次增加了對方的罪惡感。
順從者應對缺乏親密感的方式之一,就是積極投入婚姻之外的人際關係。例如,熱心參加教會或社區活動、付出心力照顧老邁的父母、積極培養興趣或全心投入工作。許多身為順從者的母親會過於干涉子女的生活,這通常對母親和孩子都會造成傷害;父母如果以順從方式對待彼此,這樣的孩子大多在將來難以負責自己的一切,因為父母太過投入在孩子身上,一手包辦孩子自己該做的所有事情。父母專注於孩子的一舉一動,可以避免面對和處理兩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親密/疏離的需求。
順從者經常是精神或身體不太健康的一方,他們應對伴侶間差異的掙扎,可能會藉由以下症狀表現出來:頭痛或背痛、輕度憂鬱、酗酒、頻繁失業、罹癌、心臟疾病或嚴重情緒障礙(需進入專業機構接受治療)等。
案例
羅貝多曾經酗酒八年。神智清醒的時候,他在婚姻關係裡無法為自己辯護;因為羅貝多的母親極具權威,而他順從妻子就像小時候順從母親那樣。可是只要他一喝醉,情況就完全變了樣;他變得怒氣沖沖,還會對家人口出穢言——羅貝多的家人都知道他在清醒時絕對不可能說出這些話。當羅貝多漸漸學會在婚姻中替自己開口後,他變得更堅定、更有自信,而且酗酒次數也大幅減少。
問題
- 在你的原生家庭中,誰是順從者?這位順從的成員在哪些不明顯的方面具有強大力量?他/她以順從方式應對而獲得的補償又有哪些?
- 現在的你會在什麼情況下選擇順從,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和某人之間的不同呢?
當然,現在你應該已經猜到了,順從者不只會以生病來表現及解決自身的焦慮,他們的另一半也有同等程度的焦慮感,順從者的「生病」變成了焦點,吸引雙方的注意,藉此忽略兩人對差異的所有憂慮,並使家庭關係保持平衡;如果生病的一方已經康復,他們也會找出其他方式避免面對兩人的差異。
2. 「我行我素」──叛逆者
叛逆者表面上看起來很需要保持距離和獨立性,但那是因為真正全然獨立太嚇人,所以他們還是與人保持夠近的距離,然後表現反叛行為。當A叫B這麼做時,B卻選擇那麼做,就算B聽A的話結果會比較好,B還是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行事。
叛逆者從來學不會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保障自己的「與眾不同」。叛逆者太過投入反向行事──不照他人的要求做事、不按牌理出牌,結果反而沒辦法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叛逆者太忙著抵制別人設定的目標,結果反而沒辦法為自己設立目標;對叛逆者來說,獨立的意思就是做和他人期待相反的事。然而,就算這麼做了,叛逆者實際上仍然受控於他人,真正發號施令的還是對方,叛逆者不過就是反向操作而已。
當然,要成為成功的叛逆者,就要有可以反抗的對象。大部分的叛逆者都能輕易找到愛提供意見的「權威人物」,這些人永遠都是對的:「就那樣做,不然你絕對會後悔/受傷/考試不及格/被解僱/發生意外。」這樣一來,當權威人物預言的壞事發生時,權威人物就可以說:「我早就跟你說了,你根本就應該聽我的(或學我那麼做)。」
不過接下來,權威人物通常會介入收拾殘局,不管發生了什麼災難,他們都會替叛逆者承擔責任,因此叛逆者很少承受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因為身邊總是有人幫忙他脫困。
如果家中有同性別的孩子,叛逆者通常都是次子或次女,他們在家中花很多時間、費盡心思要表現出自己與長子或長女的不同,他們要靠自己獲得家人的接受和認可。一般而言,叛逆者的兄弟姊妹往往更循規蹈矩而受到家人認同,身為叛逆者的次子或次女,通常會和另一家的長子或長女結婚,藉此繼續反抗權威;過去負責照顧弟妹的另一半,現在則很樂意用權威管理身為叛逆者的配偶。
一方具有權威,永遠都試著證明自己是對的,另一方則扮演叛逆者的角色,從來都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某些夫妻可以長期維持這樣的關係。
案例
蘇琳是家中的次女,嫁給了身為長男的尼可拉斯。蘇琳習慣依賴,而尼可拉斯願意做主,兩人在許多方面都合得來。可是,蘇琳不喜歡「依附別人」這樣的形象,於是她變得有點「女權主義」,總談論著男人怎麼樣限制女人。然而,她從來沒有採取任何替自己做決定的行動,雖然抱怨尼可拉斯老是替她做主,但她也一直照做。
後來,尼可拉斯因為心臟病發作去世,沒有了他,蘇琳竟然不知該怎麼生活。一直以來,尼可拉斯都被蘇琳用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其實她一直害怕成為獨立自主的人。蘇琳的反叛只是表面而已。
問題
- 在你的原生家庭裡,誰是叛逆的那一個?其他人對此如何反應?
-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表現叛逆的人又是誰?你是屬於權威的一方,還是反抗權威的那一方呢?如果沒有「權威者」和「叛逆者」的對抗,你的生活又會怎麼樣?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羅納德.理查森(Ronald W. Richardson)
譯者:林琬淳(Aries Lin)
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 我很愛我的伴侶,就算各自的原生家庭習慣不同,也應該要互相包容、忍受。
- 你和你的家人如何處理意見分歧?大吵、冷戰?還是雙方坐下來討論?
- 當你和父母意見衝突時,你會否定自我情緒、滿足父母期望;還是刻意唱反調?
婚姻、親子、工作、友誼……
成年後許多的人際關係問題,
其實都可以回溯至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經驗,原因在於──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學習過在和重要的人親近時,怎樣才能夠繼續做自己。
每個家庭裡都有三角關係: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其他親戚的各種三角組合,
每個家庭裡都有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也存在著功能過度者與功能不足者,
這些角色隨時都在輪替,你是如此,你的父母亦如此……
舉例來說,你始終發誓絕對不會做父母曾經做過的某些事,
結果你可能還是去做了那之中的許多事,而你的父母可能也是這樣……
你在家中排行第幾?你有兄弟姊妹嗎?或是獨生子/女?
你的伴侶在原生家庭中又是排行第幾?
有么妹的長子通常與有兄長的么女最合拍,
有弟妹的長女跟獨子或有姊姊的么子最麻吉,
可是當長女遇上長男,極有可能隨時上演家庭權力爭奪戰……
透過原生家庭療法,讓你與他人維持親密關係的同時,又能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
對於每個人來說,在原生家庭的生活是極為強大的體驗,這種經歷會影響的不只有童年;還有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看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全都經由原生家庭的背景塑型而成,在原生家庭中發展的觀點會伴隨著我們一生。
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讓情感從早期家庭環境中分離出來。有一種方法可以處理這種原生家庭力量,那就是原生家庭和解(Family of origin work)。
「原生家庭和解」總共有七個步驟:
第一步──家族譜系:你的家裡有誰?(畫出你的家系圖)
第二步──媽,妳好,還記得我嗎?(聯絡家庭成員)
第三步──創建家族史(建立涵蓋三代的家族編年史)
第四步──筆記本在手,隨時記下想問與探究的問題(調查研究)
第五步──你可以再一次回家(探訪家人)
第六步──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就是我(分化)
第七步──再來一次(學會了接納自己與他人)
這套療法能改變你在原生家庭中對自我的體驗,並延伸到目前的人際關係。藉著學習以新方式對待過去的「殘餘物」,讓你開始過更好的生活。如果你能用原生家庭的環境,看待過去「未了」的事情,你就能變得更為正面積極,也更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不會被討厭的事件擊倒,並且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