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你所不知道的跨性別困境:為何過半民眾對於「免術換證」仍然難以接受?

文:沙發馬鈴薯

人們天生被指定了性別,所不受自生物學的知道角度來看,人類第23對染色體——性染色體決定了先天的跨對於性別,XX是性別女性、XY是困境男性,在醫療科技尚未到達一定程度發展的為何年代,生理性別(Sex)幾乎如同無法改變的過半命運,一輩子如影隨形。民眾免術

在過去,換證出生指定的難接生理性別(Sex)與自己所期待的社會性別(Gender)相悖的人們,在僅有一次的所不受人生路上,需要背負比順性別者(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性別相同)更多的知道重量,卻苦無解方,跨對於所幸,性別近代因醫療進步、困境性別重置手術的出現,使在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上出現分歧的人們得以疏通,不再僅能往內心期待的反向前行,而是有屬於自己的路可走。

但真的是如此嗎?變性手術就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嗎?

以往,性別的概念被定義為二元,非男即女,然而隨著「學會尊重、理解多元價值」這一教育的推動、普及,性別二元的觀念開始鬆動。

某些將社會性別認同(Gender)詮釋為光譜的聲音出現,人可以是70%的男性、30%的女性,可以不完全待在全然的單一性別下。又或者性別(Gender)可以是流動的,可以因年齡時期、因當下所處的關係而改變,一切種種認同皆為個人自由、人格特質的展現,同時也是在不侵害到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應被保障的自由。

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就有可能自由地去學習數學和哲學。我們的孩子應該去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學、自然歷史以及航海、商業和農業,以便於給他們的孩子機會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像以及編織、瓷器。

——約翰.亞當斯(1780)

歷史不斷向前,我們走過了封建的年代、殖民的年代、戰爭的年代、十大建設的年代、加工出口的年代,儘管生活可能仍令人費神,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應該踏入了亞當斯所說的,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等等所謂「進步的時代」。

如同社會分工越加精細,人們對自己內心的探尋也更加深入,因為世界就是這樣運行,我們花費相較於過去更少的力氣為了生活掙扎,擁有從過去積累下來的知識,加上教育的普及,便有更多的人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夢想、真理、以及我們是誰。

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肉體的樣子能忠實呈現人類靈魂的模樣嗎?

如前面提到,舊時代也有無法適應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產生衝突的人,可惜的是在動盪、制度不完善的年代,沒有人有辦法為他們減輕負擔。

然而在這個當下,一個或許足夠進步、相對和平的時代裡,我們是否有機會能讓他們不再被社會邊緣化,將他們接住呢?

淺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認同

生理性別(Sex)是由人類的性染色體XX或XY來決定,並影響往後身體構造、第一性徵及第二性徵的發育。而社會性別(Gender)則是一個人內心期待自己在社會上被他人當作何種性別來對待,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據。

生理性別除了手術及荷爾蒙療法外難以改變,但對於僅是希望改變社會性別(Gender),即希望他人以自己期待的性別(通常與生理性別相悖)來看待自己、與其互動的人,針對目前術後才能換證的規定是否有可議的空間?

我們能夠接受世界上存在多元的個性、特質、價值觀,而社會性別這種在社會互動間交織出來的概念,是否也能成為多元而非二元的一環呢?

跨性別有很多不同的狀態、無性別、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等,若將範圍限縮在大眾較常耳聞的男跨女、女跨男跨性別者身上,其實也有所細分。

TS(Transsexual)指的是性別認同(Gender)與天生指定生理性別(Sex)相異,希望藉由性別重置手術讓生理性別和內心期待趨於一致的人。通常會試圖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以結束自己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相悖所造成的困擾和不安。

TG(Transgender)指的是性別認同與天生指定生理性別相異,期望在與社會的互動間,社會能以其期待之性別對待他們的人。與TS不同的是,TG並無強烈企圖改變生理特徵的渴望,僅是希望在一段關係或是與社會的交流間以自己期望的性別來進行互動。

前者面對的衝突可以在手術後減少大半,後者卻沒有明確的終點,要求TG進行變性手術來變更性別可以解決他們的痛苦嗎?又或者更多時候,TG跨性別者誤將自己認作TS,以為進行手術就能減輕痛苦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人是很複雜的智慧生命,需要用很多的時間向內看,直到能夠看清自己。

兩公約及外國法規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分別羅列出身為人存在於世所應享有的保障。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11次修訂版(ICD-11),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相異所造成的性別不一致和性別不安已不再是疾病,相對的也失去醫療行為介入的必要性。針對規定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後才符合性別變更的要件,著實侵犯了人的身體自主權。

當社會的聲音漫著非男即女的二元觀念,連制度也明訂不進行手術就沒有性別變更的可能,TG跨性別者就可能走上手術的道路,然而這恰恰違背了醫療行為的前提是病患的自願同意,他們點頭只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這是自願嗎?

民主的標準之一是多數決,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然而涉及到人權的議題能用多數決表決嗎?少數的聲音可能被蓋過,但少數的權利卻依然存在,要用多數的聲音剝奪少數的權利,能夠說是正確的嗎?有誰又能完全確保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少數?

但同時我們知道,想要將現實強硬地塞進理論與理想中是不切實際的。

人們在實踐理論的時候也不該無限上綱抽象層次的概念,更不能把現實的具體人事物壓入理論的模型。

——葉浩(2018)。(註1)

兩公約偏重道德層次,要落實到何種地步,事實上應該要看當地民情狀況等來決定,思想自顧自的往前,但整個社會還沒跟上的話,想在實務方面進行改革只會時刻舉步維艱,甚至事倍功半、受到強烈的反彈。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