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現代復修的解讀策略:以劉以鬯《故事新編・怒沉百寶箱》為例

(本文為原文版首次公開發表;刪節版刊於《香港文學》第468期。現代箱為)

緒論

劉以鬯(1918-2018)出身於12月7日,復修享年一百歲,解讀策適逢今個月冥誕五周年。略劉例台灣朋友可以通過聯合文學為劉先生策劃出版一套五冊,鬯故包括《酒徒》、事新《對倒》、編・百寶《島與半島》、怒沉《他有一把鋒利的現代箱為小刀》以及《寺內:中短篇小說精選》,一睹香港著名的復修現代主義文學大師文學,或者極具個人風格的解讀策形式主義特色,這些都是略劉例大家一直以來關心和研究的方向,往往集中在他的鬯故「嚴肅文學」,鮮有留意他是事新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下寫作,甚至是編・百寶以寫作謀生的。最高峰的時候,他日寫一萬字。1現時市面出版的其實只是他嚴挑精選出來的作品,更大部份的作品沒有出版,就是劉以鬯所說為別人寫作的消費文學或商業文學。

香港是一個奇特的商業城市,藝術與商業同時互相角力。商業上可以有金庸、倪匡等的流行作家,藝術上也有劉以鬯、也斯、董橋等自成一格的作家。劉以鬯其實更複雜,他一方面是現代主義的旗手,另一方面在商業文學生產的數量也相當驚人。消費文學是不是可以研究呢?學術上,大眾文化早已成為了文化研究涉足的重地,問題是文學的研究方法或工具,有沒有與時並進適合現代探尋消費文學或商業文學內裡的奧秘與趣味呢?

要研究消費文學與大眾流行文化,其中面對最大的問題是面對龐大海量生產的文字,必須要經過嚴格挑選,拋掉大部份平庸的素材,再從中發掘有價值的流行文學,這個艱鉅過程在劉燕萍教授的專業和努力之下完成了第一步功夫。她大量閱讀劉先生關於故事重寫題材的商業報紙剪報,最終精選了四個故事,分別為〈怒沉百寶箱〉(1960)、〈劈山救母〉(1960)、〈孟姜女〉(1961)和〈牛郎織女〉(年份不詳),合編為《故事新編》一書,2出版年份是2018年,剛好是劉先生一百歲離世那年。

附圖2

在《故事新編》附錄部份,我們可以找到劉燕萍撰文〈烈女、神女、青樓女——論劉以鬯的故事新編〉3。文章結合了大量神話學知識,其一,做了很詳盡版本源流的整理。以〈孟姜女〉為例,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提及「至遲在唐末五代之際,孟姜女故事已流傳於民間,後又編為劇本、唱詞等。」4文章溯源至《左傳》「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5,發現原始文獻所載,「齊而非秦,孟姜之名亦未出現。」6文章一直追尋《禮記》有加入迎柩和哭哀場面。其後引述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找到第一次出現「崩城」重要情節,來源於劉向《說苑・善說》篇章。各種「崩城」描述和演變出現於唐代貫休〈杞梁妻〉的詩中,以及佚名所撰《琱玉集》引《同賢記》的記載,至明末清初《佛說貞烈賢孝孟姜女長城寶卷》,清朝有〈長城寶卷〉、〈佛說卷〉、〈長城卷〉流行於北方;而清末南方流傳〈孟姜仙女寶卷〉等7。對於神話傳說之演變與版本學的整理,非常齊備。其二,神話學知識亦解釋了一些意象的來源,並分析其中的象徵意義,諸如〈孟姜女〉的「瓜生靈童」、「人犧築城」8;〈牛郎織女〉的「天鵝處女」9等。

劉燕萍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從女性的觀點,抽取重要的情節加以分析,並切入1960年代女工苦況加以申論,結合當時女性遇到的生活實況,思考女性地位,對應劉以鬯改編的時代背景。例如〈華山救母〉中華山聖母所受的苦,與1962年香港有工廠違例僱用女童工的個案,婦女文盲人數不少等情況。整個社會跟故事同樣希望有一個少年英雄的救援,商業文學的娛樂成份可以滿足1960年代大量女性工人讀者,在報章之中找到心靈的需要、滿足和幻想。10這些發現和觀點非常有趣,也是比較接近本文研究的一個方向。

關於舊酒新瓶或故事改編,傳統文學研究策略往往離不開「故事新編」的舊有概念,困囿於版本學上的傳承與關連。這跟現代社會對於IP改編,影視、遊戲改編的商業策略與思維,顯得有點脫節。我本身一直參與商業電影,或者現在國際影視平台(諸如HBO,Neflix等)新出現的電視影集相關創作,更加感受到研究方法有其改良的必要性。同樣道理,1960年代香港摩登城市,不可能跟明清時代說書文化下的改編,或者民初魯迅等作家所熱衷的故事新編,用同一套思維與研究方法理解。

我遊歷意大利舊城的經驗,發現他們有大量老建築,外牆是百年以上的,甚至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但內裡卻是現代文明的生活。冬天有現代的暖氣,夏天有冷氣,天然氣煮食,電熱水爐洗澡。冷氣機收藏在建築物之中而不破壞本來外觀,更不會出現漏水等技術問題。舊有的文化與現代的文明,相融而自然,既懷舊亦具現代科學與品味。如果改編需要有一種形式,這是最美好的示範,讓古蹟活在現代生活之中。

意大利的這種生活方式,結合現代文明的高度藝術與建築技術,正是來自一種「現代復修」的觀念。有關這個新觀念,拙文《劉以鬯與香港摩登:文學・電影・紀錄片》之中已經提出了,並曾分析劉以鬯的中篇小說《寺內》(1964)。11所謂「復修」一詞,來自英國保育建築師羅德威(Dennis Rodwell)12,觀念產生於1960年代,當時所關心的多是建築上對歷史遺址的保存問題,是偏向技術性;1980年代以後出現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原來復修觀念加入了現代化多元的社區、經濟與文化觀念。本文所指的「現代復修」,正是涵蓋兩個時代的觀念,研究文學作品的「現代復修」,既有技術層面,也有文化層面。技術層面包含文學上實質的文字、故事內容、結構等與原著文本的保留與維修;文化層面則是發表或出版面對的社會經濟、文化與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